《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十五詐偽 凡二十七條



問曰:有人將私部曲博換官奴,得以轉事衣食之直準折官奴價否?

答曰:奴婢有價,部曲轉事無估,故盜誘部曲並不計贓。今以部曲替奴,乃是壓為賤色。取官奴入己者,自從盜論;以部曲替奴,理依「壓部曲為奴」之法。須為二罪,各從重科。

其匿脫者,徒一年;產子不言為匿,〔一五〕典吏不附為脫。主司不覺匿脫者,依里正不覺脫漏法。

【疏】議曰:匿者,謂產子隱匿不言。脫者,謂典吏知情,故不附帳。不言、不附者,各徒一年。故注云「產子不言為匿,典吏不附為脫」。「主司不覺匿脫者,依里正不覺脫漏法」,戶婚律:「里正不覺脫漏增減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過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知情者,各同家長法。」既同里正之罪,主司止坐所由。若父母匿子,其數更多,亦準戶婚律家長故隱口之法,〔一六〕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未堪入役者,四口為一口罪:此是「當條雖有罪名,所為重者,自從重」。其典吏及主司匿、脫多者,依律既準里正脫漏,合從累科。主司知情者,各同父母故匿之罪。知與不知,罪名不等者,依脫漏之法,併滿科之。

377 諸詐為瑞應者,徒二年。若災祥之類,而史官不以實對者,加二等。

【疏】議曰:瑞應者,陸賈云:「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其「瑞應」條流,具在禮部之式,〔一七〕有大瑞,有上、中、下瑞。今雲「詐為瑞應」,即明不限大小,但詐為者,即徒二年。若詐言麟鳳龜龍,無可案驗者,從「上書詐不以實」,亦徒二年。「若災祥之類」,災謂祲沴,祥謂休徵。「史官不以實對者」,謂應凶言吉,應吉言凶,加二等,徒三年。稱「之類」者,此外有善惡之事,敕問而史官不以實對者,亦加二等。

378 諸詐教誘人使犯法,犯者不知而犯之。及和令人犯法,謂共知所犯有罪。即捕若告,或令人捕、告,欲求購賞;及有憎嫌,欲令入罪:皆與犯法者同坐。

【疏】議曰:鄙俚之人,不閑法式,姦詐之輩,故相教誘,或教盜人財物,或教越度關津之類。犯禁者不知有罪,教令者故相墜陷,故注云「犯者不知而犯之」。「及和令人犯法」,謂和教人奴婢逃走,或將禁物度關,外示和同,內為私計,故注云「謂共知所犯有罪」。「即捕若告」,謂即自捕、告,或令他人捕、告,欲求購賞;及有憎惡前人,教誘令其人入罪者:皆與身自犯法者同罪。

379 諸詐乘驛馬,加役流;驛關等知情與同罪,不知情減二等,關,謂應檢問之處。有符券者不坐。謂盜得真符券及偽作,不可覺知者。

【疏】議曰:郵驛本備軍速,其馬所擬尤重。但是詐乘,無問馬數及已行遠近,即合加役流。給馬之驛及所由之關,知其詐乘之情者,亦加役流。「不知情減二等」,謂驛與關司全不勘檢,又不知情,合減二等,猶徒二年半。故注云「關謂應檢問之處」。有符券者,不坐。注云「謂盜得真符券及偽作,不可覺知者」,謂偽作符券及盜得真紙券等,檢驗不可覺知者,驛及關司並不坐。

其未應乘驛馬而輒乘者,徒一年。輒乘,謂有當乘之理,未得符券者。

【疏】議曰:「其未應乘驛馬」,謂差為驛使,而未得符券,輒即乘者,徒一年。注云「輒乘,謂有當乘之理,未得符券者」,謂銜命有實,未得符券而乘者。驛、關等知情聽之,準上文,亦契約罪。不知情者,徒一年上減二等。

380 諸詐自復除,若詐死及詐去工、樂、雜戶名者,徒二年。

【疏】議曰:「詐自復除」,復除之條,〔一八〕備在格、令,謂詐雲落番新還,或詐雲放賤之類,以得復除;若詐作死狀;及詐去工、樂及雜戶等名字者:徒二年。其太常音聲人,州縣有貫,詐去音聲人名者,亦同工、樂之罪。

即所詐得復役使者,徒一年。其見供作使,而詐自脫及脫之者,杖六十。計所詐庸重者,各坐贓論。

【疏】議曰:謂詐為雜任之類,而得復免役使者,徒一年。「其見供作使」,謂權充雜役,而詐自脫及知情脫之者,各杖六十。計其詐庸重者,各坐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