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十五詐偽 凡二十七條



381 諸詐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若故自傷殘者,徒一年半。有避、無避等。雖不足為疾殘,而臨時避事者,皆是。

【疏】議曰:詐疾病,以避使役、求假之類,杖一百。若故自傷殘,徒一年半。但傷殘者,有避、無避,得罪皆同。即無所避而故自傷,不成殘疾以上者,從「不應為重」。故注云「有避、無避等。雖不足為疾殘,而臨時避事者,〔一九〕皆是」。

其受僱倩,為人傷殘者,與同罪;以故致死者,減鬥殺罪一等。

【疏】議曰:謂有受僱,或被倩,為人傷殘者,與自傷殘人同罪,各合徒一年半。以此傷殘之故,因而致死者,被雇倩之人,不限尊卑、貴賤,皆減鬥殺一等。若為祖父母、父母遣之傷殘,因致死者,同過失之法。

382 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

【疏】議曰:醫師違背本方,詐療疾病,率情增損,以取財物者,計贓,以盜論。監臨之與凡人,各依本法。

383 諸父母死應解官,詐言餘喪不解者,徒二年半。若詐稱祖父母、父母及夫死以求假及有所避者,徒三年;伯叔父母、姑、兄姊,徒一年;餘親,減一等。若先死,詐稱始死及患者,各減三等。

【疏】議曰:父母之喪,解官居服。而有心貪榮任,詐言餘喪不解者,徒二年半。為其已經發哀,故輕於「聞喪不舉」之罪。若祖父母、父母及夫見存,或稱死求假,〔二0〕及有所避而詐妄稱死者,各徒三年。伯叔父母、姑、兄姊,徒一年。「餘親,減一等」,謂緦麻以上,從徒一年上減一等,杖一百。若先死,詐稱始死及妄雲疾病,以求假及有所避者,「各減三等」,謂詐稱祖父母、父母及夫始死及患,徒三年上減三等,合徒一年半;伯叔父母、姑、兄姊,〔二一〕徒一年上減三等,杖八十;餘親,杖一百上減三等,合杖七十。

問曰:有人嫌惡前人,妄告父母身死,其妄告之人,合科何罪?

答曰:父母雲亡,在身罔極。忽有妄告,欲令舉哀,若論告者之情,為過不淺,律、令雖無正法,宜從「不應為重」科。〔二二〕

384 諸有詐病及死傷,〔二三〕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

【疏】議曰:有詐病及死若傷,受使檢驗不以實,「各依所欺減一等」,〔二四〕即上條詐疾病者杖一百,檢驗不實,同詐妄,減一等,杖九十;傷殘徒一年半,減一等,徒一年;若詐死,徒二年上減一等,處徒一年半之類。「若實病及傷」,謂非詐病及詐傷,使者檢雲「無病及傷」,便是故入人徒、杖之罪;若實死,檢雲「不死」,即是妄入二年徒坐。使人枉入杖者得杖罪,枉入徒者得徒坐,各依前人入罪法。未決者,減一等。

385 諸詐陷人至死及傷者,以鬥殺傷論。謂知津河深濘,橋船朽敗,誑人令渡之類。

【疏】議曰:謂津濟之所,或有深濘,若橋船朽漏,不堪渡人,而詐雲「津河平淺,船橋牢固」,令人過渡,因致死傷者,「以鬥殺傷論」,謂令人溺死者絞,折一支徒三年之類。故注云「謂知津河深濘,橋船朽敗,誑人令渡之類」。稱「之類」者,謂知有坑阱、機槍之屬,誑人而致死傷者,亦以鬥殺傷論。其有尊卑、貴賤,各依鬥殺傷本法。

問曰:詐陷人渡朽敗橋梁,溺之甚困,不傷不死,律條無文,合得何罪?又,人雖免難,溺陷畜產,又若為科?

答曰:律雲「詐陷人至死及傷」,但論重法,略其輕坐,不可備言,別有「舉重明輕」及「不應為」罪。若誑陷令溺,雖不傷、死,猶同「毆人不傷」論。陷殺傷畜產者,準「作坑阱」例,償其減價。

386 諸保任不如所任,〔二五〕減所任罪二等;即保贓重於竊盜,從竊盜減。若虛假人名為保者,笞五十。

【疏】議曰:保任之人,皆相委悉。所保既乖本狀,即是「不如所任」,減所任之罪二等。「其有保贓重於竊盜,從竊盜減」,謂保「強盜」「枉法」及「恐喝」等贓,本條得罪重於竊盜,並從竊盜上減二等。不從重贓減者,以其元不同情,保贓不保罪故也。「若虛假人名為保者」,謂假用人名,或妄以他人姓字以充保者,並笞五十。有五人同保一事,此即先共謀計,須以造意為首,餘為從坐;當頭自保者,罪無首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