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劉裕滅後秦所獲,未詳其所由來。制如指南車,駕駟,中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槌。(崔豹古今注云:"亦名大章車,所以識道里也。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執槌。行一里,下一層擊鼓;行十里,上一層擊鐲。尚方故事有其作法,然未詳。)

宋因之不易,大駕鹵簿,次指南車後。

齊因宋制,飾加華蓋子,〈糹禁〉衣漆畫,鼓機皆在內也。

梁因齊制,改駕以牛。

大唐復脩,大駕鹵簿,次指南車後。

○白鷺車(隋 大唐) 

隋一名鼓吹車,車上施層樓,樓上有翔鷺棲烏。

大唐之制因之,駕四馬,大駕出,在記里鼓車後。

○鸞旗車(漢 晉 宋 大唐) 

漢制鸞旗車,編羽旄列系幢傍。(胡廣曰:"以銅作鸞鳥於車衡上。")

晉宋因之,駕四馬,先路所載。

大唐備於大駕鹵簿,次白鷺車後。

○辟惡車(秦 大唐) 

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禳祓不祥。太卜令一人,在車,執弓箭。(出崔豹古今注。)

大唐之制,駕四馬。大駕出,在鸞旗車後。

○皮軒車(漢 晉 宋 大唐)

漢制,皮軒車,以虎皮為軒。

晉宋相因,駕四馬,皆大夫載。自後無聞。

大唐備之大駕鹵簿,次於辟惡車後。

○耕根車(漢 魏 晉 宋 隋 大唐)

漢制,耕根車如副車。有三蓋。一曰芝車。置〈輻車〉耒耜之箙,上親耕所乘也。(桓譚謂楊雄曰:"君之為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華芝及鳳凰、三蓋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繡、茵席者也。")

魏因之,建赤旗。

晉因之,駕駟,天子親耕所乘,置耒耜於軾上。一名三蓋車。

宋因之。

隋以青為質,三重蓋,羽葆雕裝,同玉輅。駕六馬。其軾平,以青囊盛耒耜而加之。籍田則之乘。

大唐因隋,其飾不易,大駕行則備焉。

○安車(周 漢 晉 宋 齊 隋 大唐) 

周制,致仕之老及後乘之。

漢制,乘輿、金根、安車、立車,(蔡邕曰:"五安五立。"徐廣曰:"立乘曰高車,坐乘曰安車。")是為德車。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建大旂,十有二斿。所御駕六馬,餘皆駕四。皇太子、皇子、公、列侯,皆乘之。自漢以後,亦為副車。

晉制因之。天子所御則駕六,其餘並駕四。三公下至九卿,各一乘,公駕三,特進駕二,卿駕一。

宋因之。

齊制,諸王、三公、國公、列侯等,禮行則乘之。

隋制,金飾,紫通幰,朱里。駕四馬。臨幸及吊則供之。

大唐之制,以金飾,駕四馬,臨幸則乘之。大駕出,在耕根車後。

○四望車(齊 隋 大唐)

齊四望車,通幰,油幢絡,斑漆輪轂,亦曰皂輪車,以加禮貴臣。

隋制,同犢車,黃金飾,青油幢朱里,紫通幰,紫絲網,駕一牛,拜陵、臨吊則乘之。

大唐之制,以金飾,駕四馬,拜陵、臨吊則乘之。大駕出,在安車後也。

○游車(漢 晉 宋) 

漢制,九游車九乘,大駕為先乘。

晉宋因之,自後無聞。

○羊車(晉 齊 梁 隋 大唐) 

晉制,羊車一名輦車,上如軺,伏兔箱,漆畫輪。武帝泰始中,羊琇乘,司隸糾罪免官。

齊依之,因制漆畫牽車,小形如輿,金塗縱容,錦衣。箱裡隱膝後戶牙蘭,轅枕後捎,幰竿代棟樑,皆金塗鉸飾。御及皇太子所乘也。

梁因制羊車,亦名輦,上如軺,小兒衣青布蔥褶,五辮髻,數人引之。貴賤通得乘之,名牽子也。

隋大業始置焉。金寶飾,紫錦幰,朱絲網。馭童二十人,皆兩環髻,服青衣,年十四五者為之,謂之羊車小史。駕果下馬,其大如羊。

大唐因之,小史十四人。

○畫輪車(晉 宋 齊 梁)

晉制,畫輪車,駕牛,以采漆畫輪轂,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綠油幢,纁朱絲青交絡,其上形如輦,其下猶犢車。貴者不乘。大駕次羊車後也。

宋齊梁相因,為群公所乘。自後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