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古雍州上(今置郡府二十四 縣百三十一)

京兆(雍)二十三縣(萬年 長安 鄠 藍田 鹹陽 醴泉 三原 雲陽 涇陽 櫟陽 高陵 渭陽 昭應 金城 富平 武功 宜壽 好畤 美原 同官 奉天 華原 奉先)

華陰(華)三縣(鄭 華陰 下邽)

馮翊(同)七縣(馮翊 朝邑 白水 澄城 韓城 郃陽 河西)

扶風(岐)九縣(雍 扶風 郿 岐山 陳倉 麟遊 岐陽 虢 普潤)

汧陽(隴)五縣(汧源 汧陽 吳山 華亭 南田)

新平(邠)四縣(新平 三水 永壽 宜祿)

安定(涇)五縣(安定 陰盤 臨涇 良原 靈台)

彭原(寧)六縣(定安 羅川 彭原 襄樂 定平 豐義)

安化(慶)十縣(安化 樂蟠 合水 馬嶺 方渠 同川 洛源 延慶 華池 懷安)

平涼(原)五縣(平高 平涼 蕭關 百泉 他樓)

靈武(靈)六縣(回樂 靈武 懷遠 溫池 安靜 鳴沙)

五原(鹽)二縣(五原 白池)

寧朔(宥)三縣(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鄜)五縣(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中部(坊)三縣(中部 鄜城 宜君)

延安(延)九縣(膚施 延安 延川 延水 延昌 敷政 臨真 金明 豐林)

鹹寧(丹)五縣(義川 雲岩 門山 汾川 鹹寧)

上郡(綏)五縣(龍泉 城平 綏德 延福 大斌)

銀川(銀)四縣(榆林 撫寧 真鄉 開光)

新秦(麟)三縣(新秦 連谷 銀城)

朔方(夏)四縣(朔方 寧朔 長澤 德靜)

九原(豐)三縣(九原 永豐 豐安)

榆林(勝)二縣(榆林 河濱)

安北府

古雍州

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雞山,南流至今敦煌郡,經三危山,過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張掖郡張掖縣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張掖郡界中。)涇屬渭汭,(涇水出今平涼郡平高縣。渭水出今隴西郡渭源縣。屬,連也。水北曰汭。言理涇入於渭,經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祿縣。水經云:"汭水經宜祿,一名宜祿川水。")漆、沮既從,灃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華原、富平界,亦曰洛水。灃水出今長安縣之南山。言漆、沮既從入渭,灃水亦來同也。)荊、岐既旅,(荊山在今富平縣。岐山在今扶風郡岐山縣。荊山在岐東。言二山理畢,可旅祭。)終南、惇物,至於鳥鼠。(終南、惇物二山,皆在今長安及武功二縣。鳥鼠山在今隴西郡首陽山西南。言自終南西出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瀦野。(高平曰原,下濕曰隰。瀦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縣即瀦野澤。)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長沙、衡陽閒是,徙居於此,分而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敘也。三危山在今敦煌郡縣界。)厥土黃壤。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支縣,龍門山在今絳郡龍門界,皆河水所經。)會於渭汭。"(逆流曰會。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所雍閉。)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即吳岳,在今汧陽郡吳山縣。)藪曰弦蒲,(在汧陽郡汧陽縣。)川曰涇汭,(汭在豳地。詩大雅公劉之篇曰"汭鞠之即"。)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馬牛,穀宜黍稷。"兼得禹貢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酆、鎬,則雍州為王畿。(酆邑在灃水,鎬京在灃水之東,並在今長安縣界。)及平王東遷雒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乃為秦地矣。至孝公作為鹹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地。(關中記云:"東自函關、弘農郡靈寶縣界,西至隴關今汧陽郡汧源縣界,二關之間,謂之關中,東西千餘里。")其在天文,東井、輿鬼則秦之分野,(漢之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風、馮翊、華陰之西境、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敦煌等郡。)兼得魏、趙之交。(漢之高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也,宜屬魏。漢之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屬趙。)始皇置四十郡,此為內史、(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隴西(今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等郡地是。)及雲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餘郡縣,自漢以後歷代開置。其伊吾以西,並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臨洮、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敦煌,古雍州域內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雍州域外。)秦滅,項籍分秦地為三國,曰雍、(以章邯為王,都廢丘,今京兆府金城縣。)塞、(以司馬欣為王,都櫟陽,即今縣。)翟,(以董翳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縣。)謂之三秦。漢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為涼州,(領郡十,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屬并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又置司隸。(領三輔,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後漢司隸、涼州並如前代。(州理於隴,今天水郡隴城縣。)魏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三輔仍舊屬司隸。(改京兆尹為大,馮翊、扶風各除左右。)晉置雍州、(領郡國七,理京兆。)涼州、(領郡國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領郡六,理上邽,今天水郡。)愍帝之後,劉聰、石勒、苻堅、姚萇相繼據之。及姚泓為宋武帝所滅,後屬赫連勃勃,其州縣之名不可得而紀也。後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長安也;秦州理天水,今郡上邽縣;南秦州理洛谷城,今天水郡伏羌縣。)頗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後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數。隋氏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詳所統。(餘州皆然。)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京畿、(京兆府,華陰、馮翊、扶風、新平等郡。)關內道、(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鹹寧、銀川、平原、九原、會寧、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隴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敦煌、酒泉、金城、安鄉、寧塞、臨洮、和政、張掖、伊吾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