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後漢建安末,魏國作頖宮於鄴城南。

東晉穆帝永和中,征西將軍庾亮在武昌開置學官,起立講舍。亮家子弟及參佐大將子弟,悉令入學。四府博學識義,通涉文學經論者,建儒林祭酒,班同三署,厚其供給,皆妙選邦彥,必有其宜者,以充此舉。近臨川、臨賀二郡,並求修復學校。若非束脩之流,禮教所不及,而欲階緣免役者,不得為生,明為條制,令法清而人貴。(教曰:"人情重交而忽財,好逸而惡勞。學業致苦,而祿荅未厚,由捷徑者多,故莫肯用心,洙泗邈遠,風雅彌替,後生放縱,不復憲章典謨。臨官宰政者,務目前之理,遂令詩書荒廢,頌聲寂寞。昔魯秉周禮,齊不敢侮;范會崇典,晉國以理。楚魏之君,皆阻帶山河,而不能保,禮義之固孰與金城湯池哉!今江表晏然,王道日崇,三時既務,五教並修,軍旅已整,俎豆無廢,豈非善哉!"便處分安學校處所,又繕造禮器,將行大射之禮,亮死,尋廢。)

釋奠(周魏 晉 東晉 宋 齊 梁 北齊 隋 大唐) 

周制,凡始立學,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謂天子命之教始立學官者也。先聖,若周公、孔子也。)凡釋奠者,必有合也,(國無先聖先師,則所釋奠者,當與鄰國合也。)有國故則不。(故謂國有可為先聖先師者。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之也。)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秋冬亦如之。(官謂禮樂詩書之官也。周禮"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不言夏,從春可知。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屍以下之事。)始立學者,既釁器用幣,(禮樂之器,成則釁之。又用幣告先聖先師以器成也。)然後釋菜。(告先聖先師以器成,有時將用也。學記曰:"太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鄭玄曰:"禮先聖先師也。菜,芹藻之屬也。")不舞,不授器。(釋菜禮輕也。釋奠則舞,舞則授器。司馬之屬,司兵、司戈、司盾,祭祀授舞者兵也。)乃退,儐於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言乃退者,謂得立三代之學者,釋菜於虞庠,則儐賓於東序也。魯之學,有米廩、東序、瞽宗也。)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早昧爽擊鼓,以召眾也。警猶起也。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興,猶舉也。秩,常也。節,猶禮也。使有司攝其事,舉常禮焉,祭先師先聖。不親祭之者,視學觀禮耳,非為彼報也。)有司卒事,反命。(告祭畢也。祭畢,天子乃入。)將出征,受命於祖,(告祖也。)受成於學。(定兵謀也。)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釋菜奠幣,禮先師也。訊馘,所生獲斷耳者。詩云:"執訊獲醜",又曰"在頖獻馘"。馘或為國。)

魏齊王正始中,每講經遍,輒使太常釋奠於辟雍,以太牢祠孔子,以顏回配。

晉武帝泰始七年、惠帝元康三年,二釋奠,皆於大學。泰始六年、元康五年,二行鄉事,皆於辟雍。(鄉事,鄉飲酒禮也。)惠帝之為太子,及愍懷太子講經竟,並親釋奠於大學。

東晉明帝之為太子,亦行釋奠禮。成、穆、孝武三帝,皆親釋奠,惟成帝在辟雍,自是一時制也。孝武以大學在水南懸遠,有司議依穆帝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行大學。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時無國子生,有司奏:應須二學生百二十人。大學生取見人六十,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事訖罷也。)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采晉故事。(裴松之議:應舞六佾,宜設軒懸之樂,牲牢器用,悉依上公。)祭畢,親臨學宴會,太子以上悉在。

齊武帝永明三年,有司奏:"宋元嘉舊事,學生到,先釋奠先聖先師,禮又有釋菜,未詳今當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時從喻希議,用元嘉故事,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尚書令王儉議:"周禮'春入學,釋菜合舞'。記雲'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雲'始入學,必釋奠先聖先師'。中朝以來,釋菜禮廢,金石俎豆,皆無明文。方之七廟則輕,比之五祀則重。陸納、車胤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爵;范甯欲依周公之廟,用王者儀,范宣謂當其為師則不臣之,釋奠日,宜備帝王禮樂。此則車、陸失於過輕,二范傷於太重。喻希雲'若王者自設禮樂,則肆賞於致敬之所;若欲嘉美先師,則須所況非備'。細尋此說,守附情理。皇朝屈尊弘教,待以師資,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裴松之議故事可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