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總論喪期

(虞 殷 周 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後魏 後周 隋 大唐)

易雲"古者喪期無數"。(賈公彥曰:"此黃帝時也。是其心喪終身者也。")

虞書稱"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堯崩,舜諒闇三年,故稱遏密八音。按唐虞雖行心喪,更三年為限,三王乃制喪服。)

殷高宗諒闇,三年不言。檀弓云:"子張問曰:'書雲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諸?'(時人君無行三年之喪禮者,問有此歟,怪之也。讙,喜悅也。言乃喜悅,則民臣望其言久。)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於冢宰。'"(冢宰,天官卿,貳王理事者也。三年之喪,使之聽朝。)喪服四制曰:"王者莫不行此禮,何以獨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賢王也。繼世即位而慈良於喪。當此之時,殷衰而復興,禮廢而復起,故善之。善之,故載之於書中而高之,故謂之高宗。"

周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攝政。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見諸侯,祝雍作頌。又春秋,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既葬則無此稱。此皆既葬除喪之證也。

漢文帝遺制,革三年之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顏師古曰:"令謂此詔文。")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服虔曰:"皆當言大功、小功布也。纖,細布衣也。"應劭曰:"凡三十六日而釋服矣,此以日易月也。"晉灼曰:"漢書例以紅為功。"師古曰:"紅與功同。服、晉二說是也。此喪制者,文帝自率己意創而為之,非有取於周禮也,何為以日易月乎?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七月,豈有三十六月之文!禫又無七月也。應氏既失之於前,而近代學者因循謬說,未之思也。")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師古曰:"言此詔中無文者,皆以類比而行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喪期之制,自後遵之不改。(宣帝地節四年詔:"今百姓或遭縗絰凶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母終,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自以為身備漢相,不敢逾國典。然而原涉行父喪三年,名章天下;河閒惠王行母喪三年,詔書褒稱,以為宗室儀表:是則喪制三年,能行者貴之矣。及平帝崩,王莽欲眩惑天下,示忠孝,使吏六百石已上,皆服喪三年。(莽母死,但服天子吊諸侯之服,一吊再會而已,令子新都侯宗服喪三年。及元後崩,莽反自服三年。顛倒奸謬若此。)

後漢鄭玄雲,"書雲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又曰"然而曰言不文者,謂臣下也",注引孝經說雲"言不文者指士人也"。

陳鑠問:"'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言乃讙',此則所言也。又喪大記雲'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言公事,不言家事'。此天子諸侯俱有言矣。而獨謂臣下上句雲'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注云'謂卿大夫也'。孝經雲'言不文指士人也'。義似不同,引之何明?"趙商答曰:"三年之喪,天子諸侯不言而事成者,冢宰存也。雖亦有所言,但希耳。至於臣下,須言而辨,為可謂言,但不文耳。各有所施,不相妨也。言臣下時,所包者廣。孝經雲士人,注引之者,欲微見其小異,其大趣亦同也。"

安帝初,長吏多避事棄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職。是後吏又守職居官,不行三年喪服矣。建光元年,尚書孟布奏:"宜復如建武、永平故事,(謂光武、明帝時。)絕刺史二千石告寧及父母喪服。"又從之。至桓帝永興二年,復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永壽二年,又使中常侍已下,行三年服。至延熹二年,又皆絕之。

魏武帝遺詔:"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文帝崩,國內服三日。(蜀劉備,臣下發喪滿三日,除服,至葬復如禮。此則魏蜀又異於漢也。吳孫權令諸有居任者遭三年之喪,皆須交代,犯者定大辟之科。又使代未至,不得告,告者抵罪。其後吳令孟仁聞喪輒去,陸遜陳其素行,得減死一等,自此遂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