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十 帝紀第十◎孝莊紀



三年春正月己丑,益州刺史長孫壽、梁州刺史元俊等,遣將與征巴州都督元景夏討嚴始欣,斬之。蕭衍都督蕭玩、何難尉、陳愁敗走,斬玩首,俘獲萬餘人。辛丑,東徐州城民呂文欣、王赦等殺刺史元太賓,據城反。以撫軍將軍、都官尚書樊子鵠兼右僕射,為行台,督征南將軍、都督賈顯智,征東將軍、徐州刺史嚴思達以討之。二月甲寅,克之。東徐平。

三月,醜奴大行台尉遲菩薩寇岐州,大都督賀拔岳、可朱渾道元大破之。

夏四月丁巳,以侍中、太尉公、丹陽王蕭贊為使持節、都督齊濟兗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齊州刺史。丁卯,雍州刺史爾朱天光討醜奴、蕭寶夤於安定,破擒之,囚送京師。甲戌,以關中平,大赦天下。醜奴斬於都市,寶夤賜死於駝牛署。六月戊午,詔胡氏親屬受爵於朝者黜附編民。嚈達國獻師子一。是月,白馬龍涸胡王慶雲僣稱大位於水洛城,署置百官。

秋七月丙子,天光平水洛城,擒慶雲,坑其城民一萬七千。癸巳,蕭衍民革虬、卜湯世率堡聚內附。庚子,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李叔仁坐事除名為民。九月辛卯,天柱大將軍爾朱榮、上黨王天穆自晉陽來朝。戊戌,帝殺榮、天穆於明光殿,及榮子儀同三司菩提。乃升閶闔門,詔曰:

蓋天道忌盈,人倫嫉惡,疏而不漏,刑之無舍。是以呂霍之門,禍譴所伏;梁董之家,咎徵斯在。頃孝昌之末,天步孔艱,女主亂政,監國無主。爾朱榮爰自晉陽,同憂王室,義旗之建,大會盟津,與世樂推,共成鴻業。論其始圖,非無勞效。但致遠恐泥,終之實難,曾未崇朝,豺聲已露。河陰之役,安忍無親。王公卿士,一朝塗地,宗戚靡遺,內外俱盡。假弄天威,殆危神器。時事倉卒,未遑問罪。尋以葛賊橫行,馬首南向,舍過責成,用平醜虜。及元顥問鼎,大駕北巡,復致勤王,展力行所。以此論功,且可補過。既位極宰衡,地逾齊、魯,容養之至,豈復是過?但心如猛火,山林無以供其暴;意等漏卮,江河無以充其溢。既見金革稍寧,方隅漸泰,不推天功,專為己力。與奪任情,臧否肆意,無君之跡,日月以甚。拔髮數罪,蓋不足稱;斬竹書愆,豈雲能盡。方復託名朝宗,陰圖釁逆,睥睨天居,窺覦聖歷。乃有裂冠毀冕之心,將為拔本塞源之事。天既厭亂,人亦悔禍,同惡之臣,密來投告。將而必誅,罪無容舍。又元天穆宗室末屬,名望素微,遭逢際會,頗參義舉。不能竭其忠誠以奉家國,乃復棄本逐末,背同即異,為之謀主,成彼禍心。是而可忍,孰不可恕!並以伏辜,自貽伊戚。元惡既除,人神慶泰,便可大赦天下。

遣武衛將軍奚毅、前燕州刺史崔淵率兵鎮北中。是夜,僕射爾朱世隆、榮妻鄉郡長公主,率榮部曲焚西陽門,出屯河陰。己亥,攻河橋,擒毅等於途,害之;據北中城,南逼京邑。詔以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廣宗郡開國公爾朱天光為侍中、儀同三司,以侍中、司空公楊津為使持節、督並肆燕恆雲朔顯汾蔚九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并州刺史、兼尚書令、北道大行台,經略並肆。庚子,詔諸舊代人赴華林園,帝將親簡敘。以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高乾邕為侍中、河北大使,招集驍勇。

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將軍、大鴻臚卿元寶炬為南陽王,大宗正卿、汝陽縣開國公元修平陽王,通直散騎常侍、龍驤將軍、新陽縣開國伯元誕為昌樂王。復通直散騎常侍、琅邪縣開國公李叔仁官爵,仍為使持節、大都督,以討世隆。以魏郡王諶徙封趙郡王,諶弟子趙郡王置改封平昌王。儀同三司李虔薨。丁未,班募攻河橋格,賞帛授官各有差。戊申,皇子生,大赦天下,文武百僚泛二級。以平南將軍、中書令魏蘭根兼尚書左僕射,為河北行台,定相殷三州稟蘭根節度。乙卯,通直散騎常侍、假平西將軍、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橋,爾朱世隆退走。丙辰,詔大都督、兼尚書僕射、行台源子恭率步騎一萬出自西道,行台楊昱領都督李侃希等部募勇士八千往從東路,防討之。子恭仍鎮太行丹谷。世隆至建州,刺史陸希質拒守。城陷,盡屠之,唯希質獲免。以中軍將軍、前東荊州刺史元顯恭為使持節、都督晉建南汾三州諸軍事、鎮西將軍、晉州刺史、兼尚書左僕射,為征西道行台,節度都督薛善樂、薛修義、裴元俊、薛崇禮、薛憘族等。丁卯,詔以世隆北叛,河內固守,其在城督將文武普加二級,兵士給復三年。壬申,爾朱世隆停建興之高都,爾朱兆自晉陽來會之,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長廣王曄為主,大赦所部,號年建明,普泛四級。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反,率眾向京師。十有一月癸酉朔,詔車騎將軍、左衛將軍鄭先護為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與都督李侃希赴行台楊昱以討之。乙亥,以使持節、兼尚書令、西道大行台、司徒公長孫稚為太尉公,侍中、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淮王彧為司徒公。丙子,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廣宗郡開國公爾朱天光開府,進爵為王。丁丑,爾朱仲遠陷西兗州,執刺史王衍。癸未,以右衛將軍賀拔勝為東征都督。壬辰,又以左衛將軍、大都督鄭先護兼尚書左僕射,為行台,與勝並討仲遠。戍戌,詔罷魏蘭根行台,以後將軍、定州刺使薛曇尚為使持節、兼尚書,為北道行台,隨機召發。行豫州刺史元崇禮殺後行州事陰導和,擅攝豫州。庚子,賀拔勝與仲遠戰於滑台東,失利,仍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