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十四

注“盍何不也”:袁本、茶陵本 “盍”上有“應劭曰”三字,是也。

上聖迕而後拔兮:袁本雲善作“ 迕”,茶陵本雲五臣作“寤”。案:各本所見皆非也。善亦作“寤”,故曰曹大家以“寤”為“迕”;若作“ 迕”,此注不可通。漢書作“寤”,師古如字解之,義異文同也。

雖群黎之所御:袁本、茶陵本“ 雖”作“豈”,是也。案:漢書作“豈”。

注“音訝迎也”:袁本、茶陵本作“韋昭曰御音訝訝迎也”,在注末,是也。尤刪移,非。

注“所也音由”:袁本、茶陵本作“孔安國尚書傳曰逌所也”,在注末,是也。尤刪移,又以五臣“由”作“逌”音,皆非。

注“今也則亡”:袁本、茶陵本無此四字。

恐魍魎之責景兮:案:“魍魎” 當作“罔兩”,應劭注同。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翰注作“魍魎”,各本善注作“罔兩”,蓋正文以五臣亂善。漢書作“罔□”,與此小異。顏注引莊子仍作“兩” 。

嬴取威於伯儀兮:袁本、茶陵本 “伯”作“百”,是也。案:漢書作“百”。

注“伯益在唐虞為”:案:“虞為”當作“為虞”,各本皆倒。漢書顏注引作“伯益為虞”,無“在唐”二字。

注“泠周鳩”:何校“周”改“ 州”,陳同,是也。各本皆誤。

注“三年逢公所馮”:案:“年 ”當作“所”。各本皆誤,此韋昭周語注也。漢書顏注亦可證。

注“櫝而藏之”:袁本“藏”作 “去”,是也。茶陵本亦誤“藏”。運命論注引作“去 ”。

注“化為玄龜”:案:“龜”當作“黿”,各本皆偽。運命論注引作“黿”。

注“此其代陳有國乎”:袁本、茶陵本無“代陳”二字。案:此尤校添之也。

注“靈公奪而理之”:袁本“理 ”作“埋”,是也。茶陵本亦誤“理”。案:此引則陽文也,釋文“奪而里”一本作“奪而埋之”可證。

妣聆呱而劾石兮:案:“劾”當作“刻”,注引應劭曰“刻其必滅羊舌氏”,本或為“ 劾”云云可證也。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濟注云“劾,刻也”,蓋取或為之本改成“劾”字,二本正文下“何弋”亦五臣音也,各本皆以之亂善而失著校語。漢書作 “刻”,引應注云“刻知其後必滅羊舌氏”,字與善同矣。

物有欲而不居兮:袁本“兮”下有校語云善作“乎”。茶陵無。案:袁所見非。漢書作 “兮”。

注“曹大家曰以乃為內”:陳雲 “曰”字衍,是也。各本皆衍。

注“以明示禮度之信而致麟” 案:“以明示禮度”當依漢書顏注引作“有視明禮脩” 。各本皆誤。“視明禮脩”之解,詳具群籍,茲不具論。

注“封其後為紹嘉公系殷”:何校“封”上添“漢”字,“殷”下添“後”字;陳雲當有,並見漢書注,是也。各本皆脫。顏引“為”下有“ 裒成及”三字,亦脫。

注“當訊之來哲”:袁本、茶陵本“訊”作“訴”,是也。

惟聖賢兮:袁本雲善作“聖賢” 。茶陵本雲五臣作“賢聖”。案:各本所見皆非也。“ 聖賢”但傳寫倒,漢書作“賢聖”,以“聖”“命”協韻。

以道用兮:袁本、茶陵本“以” 作“亦”。案:二本是也。漢書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