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上元二年,楚州獻寶玉十三:曰"玄黃天符",形如笏,長八寸,有孔,雲辟兵疫;曰"玉雞毛",白玉也;曰"谷璧",亦白玉也,粟爛自然,無雕鐫跡;曰"西王母白環"二;曰"如意寶珠",大如雞卵;曰"紅靺鞨",大如巨粟;曰"琅玕珠"二,形如玉環,四分缺一;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陷入印中;曰"皇后採桑鉤",如箸屈其末;曰"雷公石斧"無孔;其一闕。凡十三;寘之日中,白氣連天。

元和中,文水《武士皞碑》失其龜頭。翰林院有鈴,夜中文書入則引之,以代傳呼,長慶中,河北用兵,夜輒自鳴,與軍中息耗相應,聲急則軍事急,聲緩則軍事緩。資州有石方丈,走行數畝。

大和三年,南蠻圍成都,毀玉晨殿為礧,有吼聲三,乃止。四年五月己卯,通化南北二門鎖不可開,鑰入,如有持之者,破其管,門乃啟;又浙西觀察使王璠治潤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廣明元年,華岳廟玄宗御製碑隱隱然有聲,聞數裡間,浹旬乃止。近石言也。

光化三年冬,武德殿前鐘聲忽嘶嗄;天復元年九月,聲又變小。

○常暘

武德三年夏,旱,至於八月乃雨。四年,自春不雨,至於七月。雨,少陰之氣,其氣毀則不雨。少陰者,金也,金為刑、為兵,刑不辜,兵不戢,則金氣毀,故常為旱。火為盛陽,陽氣強悍,故聖人制禮以節之。禮失則僣而驕炕,以導盛陽,火勝則金衰,故亦旱。於五行,土實制水,土功興則水氣壅閼,又常為旱。天官有東井,主水事,天漢、天江,亦水祥也。水與火仇,而受制於土,土火謫見,若日蝕過分而未至,與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七年秋,關內、河東旱。

貞觀元年夏,山東大旱。二年春,旱。三年春、夏,旱。四年春,旱。自太上皇傳位至此,而比年水旱。九年秋,劍南、關東州二十四旱。十二年,吳、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於明年五月。十七年春、夏,旱,二十一年秋,陝、絳、蒲、夔等州旱。二十二年秋,開、萬等州旱;冬,不雨,至於明年三月。

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絳等州十,旱。二年九月,不雨,至於明年二月。四年夏、秋,旱,光、婺、滁、潁等州尤甚。

顯慶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總章元年,京師及山東、江淮大旱。二年七月,劍南州十九旱;冬,無雪。

鹹享元年春,旱;秋,復大旱。

儀鳳二年夏,河南、河北旱。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關中旱,霜,大飢。

永淳元年,關中大旱,飢。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黃、隋等州旱。

久視元年夏,關內、河東旱。

長安二年春,不雨,至於六月。三年冬,無雪,至於明年二月。

神龍二年冬,不雨,至於明年五月,京師、山東、河北、河南旱,飢。

太極元年春,旱;七月復旱。

開元二年春,大旱。十二年七月,河東、河北旱,帝親禱雨宮中,設壇席,暴立三日。九月蒲、同等州旱。十四年秋,諸道州十五旱。十五年,諸道州十七旱。十六年,東都、河南、宋亳等州旱。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二年,關內大旱,自三月不雨,至於六月。

大曆六年春,旱,至於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於七月。

興元元年冬,大旱。

貞元元年春,旱,無麥苗,至於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皆無水。六年春,關輔大旱,無麥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麝慮乙擼死者甚眾。七年,揚、楚、滁、壽、澧等州旱。十四年春,旱,無麥。十五年夏,旱。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貞元年秋,江浙、淮南、荊南、湖南、鄂岳陳許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廣南、山南東西皆旱。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東旱。七年夏,揚、潤等州旱。八年夏,同、華二州旱。十五年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