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南唐世家第二



三年,泉州留從效卒。景之稱臣於周也,從效亦奉表貢獻於京師,世宗以景故,不納。從效聞景遷洪州,懼以為襲己,遣其子紹基納貢於金陵,而從效病卒,泉人因並送其族於金陵,推立副使張漢思。漢思老不任事,州人陳洪進逐之,自稱留後,煜即以洪進為節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鐵錢,民間多藏匿舊錢,舊錢益少,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當十。拜韓熙載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封長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儀宣城公。

五年,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分夕於光政殿宿直,煜引與談論。煜嘗以熙載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而熙載後房妓妾數十人,多出外舍私侍賓客,煜以此難之,左授熙載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載盡斥諸妓,腳踏車上道,煜喜留之,復其位。已而諸妓稍稍復還,煜曰:“吾無如之何矣!”是歲,熙載卒,煜嘆曰:“吾終不得熙載為相也。”欲以平章事贈之,問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對曰:“昔劉穆之贈開府儀同三司。”遂贈熙載平章事。熙載,北海將家子也,初與李穀相善。明宗時,熙載南奔吳,穀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穀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穀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及周師之徵淮也,命穀為將,以取淮南,而熙載不能有所為也。

開寶四年,煜遣其弟韓王從善朝京師,遂留不遣。煜手疏求從善還國,太祖皇帝不許。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台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皆為國公,以尊朝廷。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六年,內史舍人潘佑上書極諫,煜收下獄,佑自縊死。

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詔煜赴闕,煜稱疾不行,王師南征,煜遣徐鉉、周惟簡等奉表朝廷求緩師,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師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煜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其後事具國史。

予世家江南,其故老多能言李氏時事,雲太祖皇帝之出師南征也,煜遣其臣徐鉉朝於京師。鉉居江南,以名臣自負,其來也,欲以口舌馳說存其國,其日夜計謀思慮言語應對之際詳矣。及其將見也,大臣亦先入請,言鉉博學有材辯,宜有以待之。太祖笑曰:“第去,非爾所知也。”明日,鉉朝於廷,仰而言曰:“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太祖徐召之升,使畢其說。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其說累數百言。太祖曰:“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鉉無以對而退。嗚呼,大哉,何其言之簡也!蓋王者之興,天下必歸於一統。其可來者來之,不可者伐之;僣偽假竊,期於掃蕩一平而後已。予讀周世宗《征淮南詔》,怪其區區攈摭前事,務較曲直以為辭,何其小也!然世宗之英武有足喜者,豈為其辭者之過歟?

(據湯悅所撰《江南錄》云:“景以保大十五年正月,改元交泰,是歲盡獻淮南十四州,畫江為界。”保大十五年,乃周顯德四年也。案《五代舊史》及《世宗實錄》,顯德四年十月壬申,世宗方復南征,五年正月丙午,始克楚州。二月己亥,景始盡獻淮南諸州,畫江為界,當是保大十六年也。悅等南唐故臣,記其目見之事,何其差繆?而《九國志》、《紀年通譜》之類,但以悅書為正,不復參校,遂皆差一年。至於景滅閩國,是保大四年,《江南錄》書於三年,亦差一年,已具《閩世家》注。或疑景立逾年而改元,則滅閩國當為三年,周取淮南當為十五年不差,但《江南錄》誤於景立之年改元保大,所以常差一年也。今知不然者,以諸書參校,閩人殺王延羲,當晉開運元年,周師始伐南唐當顯德二年。據景以初立之年即改元,則開運元年為保大二年,顯德二年為保大十三年。今《江南錄》書延羲被殺於二年,周師始伐於十三年,則是景立之年改元,不誤,而悅等書滅王氏、割淮南自各差一年爾。昪自晉天福二年建國,至皇朝開寶八年國滅,凡三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