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八十八



劉敏中,字端甫,濟南章丘人。張榮行台掾劉鼎之孫也。幼卓異不凡,年十三,語其父景石曰:“昔賢足於學,而不求知,豐於功,而不自炫,此後人所弗逮者。”父奇之。敏中嘗與同儕言志曰:“自幼至老,相見而無愧色,乃吾志也。”至元十一年,由中書掾擢兵部主事,拜監察御史。權臣桑哥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報,遂辭職歸。既而,起為御史台都事。時同官王約以言去,敏中杜門稱疾,台臣請視事,敏中曰:“使約無罪而被劾,吾固不當出。誠有罪,則我既為同僚,又為交友,不能諫止,亦不為無過也。”出為燕南肅政廉訪副使。召拜國子司業,遷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

大德七年,詔遣宣撫使巡行諸道,敏中出使遼東山北。守令恃貴幸貪暴者,一繩以法。錦州雨水為災,輒發廩振之。事竣,除東平路總管。擢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九年,召為集賢學士,商議中書省事。上疏陳十事,曰整朝綱、省庶政、進善良、剔奸蠹、顯公道、杜私門、廣恩澤、實鈔法、嚴武備、舉封贈,帝嘉納之。

武宗即位,召敏中至上京,庶政多所咨訪。授集賢學士,兼太子贊善,仍商議中書省事。賜金幣有加。頃之拜河南行省參知政事。俄改中台侍御中。出為淮西肅政廉訪使,轉山東宣慰使。遂召為翰林學士承旨。詔公卿集議弭災之道,敏中疏陳七事,皆當時要政。以疾還鄉里。

敏中義不苟進,進必有所匡救,授據今古,雍容不迫。或郁而弗伸,則戚形於色,中夜嘆息至淚濕枕席。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六。贈光祿大夫、柱國,追封齊國公,諡文簡。

宋道,字宏道潞州長子人。祖元吉,金兵部員外郎。道幼好學,年十七避地襄陽。已而北歸,屏居河內者十有五年,趙璧經略河南,聞其名,禮聘之。

中統三年,擢翰林修撰。李璮畔,璧行中書省事於濟南,至元五年大兵圍襄陽,璧行元帥府事,道皆從行,國事多所咨訪六年,高麗權臣林衍廢國王而立其弟溫,詔遣國王頭輦哥暨璧將兵討之,以道為行省員外郎,齎詔徙江華島居民於平壤。復命,帝甚悅,賜衣段。授河南路總管府判官,不赴。十三年,人為太常少卿。屬省並官制,兼領籍田署事。

十六年,皇太子召見,應對詳雅,自是數蒙顧問。十八年,除秘書監。十九年,江西分地當署郡縣守令,太子皆命道銓舉。二十年,初立詹事院,遷道為太子賓客。二十三年,卒。有《秬山集》十卷,行於世。

焦養直,字無咎,東昌堂邑人。夙以才器稱。至元十八年,世祖改符寶郎為典瑞監,思得一儒者居之。近臣有以養直薦者,帝即命召見,奏對稱旨,以真定路儒學教授超拜典瑞少監。

二十四年,從征乃顏,自北道赴行在,路險梗,上甚憫之,賜生口、貂衣帽、玉帶、鑌刀各一。二十八年,賜宅一區。入侍帷幄,陳說帝王政治,帝聽之忘倦。嘗語及漢高帝起自側微,養直從容論辨,帝然之。

大德元年,成宗幸柳林,命養直進講《資冶通鑑》,因陳規諫之言,賜酒及鈔萬七千五百貫。二年,賜金帶、象珪。三年,遷集賢侍講學士,賜通犀帶。七年,詔傅太子於宮中,啟沃誠懇,帝聞之大悅。八年,代祀南海。九年,進集賢學士。十一年,遷太子諭德。至大元年,授集賢大學士,告老歸,卒於家。贈資德大夫、河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諡文靖。

子德方,以蔭為興國路總管府判官。

楊桓,字武子,兗州人。幼警悟,讀《論語》至宰予晝寢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終身非疾病未嘗晝寢。中統四年,近侍堅通使濟南,見桓賢,薦之補濟州教授。後由濟寧路教授召為太史院校書郎。奉敕撰儀表銘曆日序,文辭典雅,賜楮幣千五百緡,辭不受。遷秘書監丞。至元三十年,拜監察御史。有得玉璽於木華黎曾孫碩德家者,桓辨識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乃頓首言曰:“此歷代傳國璽,亡久矣。今宮車宴駕,皇太孫龍飛,而璽復出,天其彰瑞應於今日乎!”即為文述傳國璽始末,表上於徽仁裕聖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