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八十八



成宗即位,桓疏上時務二十一事:一曰郊祀天地。二曰親享太廟,備四時之察。三曰先定首相。四曰朝見群臣,訪問時政得失。五曰詔儒臣,以時侍講。六曰設太學及府州儒學,教養生徒。七曰行誥命,以褒善敘勞。八日異章服,以別貴賤。九曰正禮儀,以肅宮庭。十曰定官制,以省內外冗員。十一曰講究錢穀,以裕國用。十二曰訪求曉習音律者,以協太常雅樂。十三曰國子監不可隸集賢院,宜正其名。十四曰試補六部、寺、監及府、州、司、縣吏。十五曰增內外官吏俸祿。十六曰禁父子骨肉奴婢相告訐。十七曰定婚姻聘財。十八曰罷行用官錢營什一之利。十九曰復笞杖,以別輕重之罪。二十曰郡縣吏自中統前仁宦者,宜加優異。二十一曰為治之道,宜各從本俗。疏奏,帝嘉納之。未幾,擢秘書少監,預修《大一統志》秩滿,歸兗州,以資業悉讓弟楷,鄉里稱焉。大德三年,以國子司業召,未赴,卒,年六十六。

桓為人寬厚,事親篤教。博覽群籍,尤精篆籀之學。著《六書統》、《六書溯源、《書學正韻》,大抵推明許慎之說,皆行於世。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滿城。至元十八年,以處士征為國史院編修官。二十年,兼興文署丞。出為汝州判官。廉介有守,憲司屢薦之。二十八年,遷南陽縣尹。初至,獄訟充斥,野裁決如流,旬日遂無事。改懷孟河渠副使,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隸有司,不宜復置河渠官。事聞於朝,河渠官遂罷。

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剌哈孫始命野分學於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上都分學,自野始。俄遷國子博士。野謂諸生曰:“學未有得,徒事華藻,若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勝用矣。”士論稱之。

武宗即位,仁宗為皇太子,召野為太子文學,多所裨益。時從賓客姚燧、諭德蕭噲昺入見,太子為加禮。至大元年,除國子司業。近臣奏分國學西序為大都路學,帝已可其奏,野謂國學、府學同署,不合禮制,事遂寢。四年,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詔野赴吏部試用蔭補官,野多所優假。或病其太寬。野曰:“今初設此法,冀將來者習《詩》、《書》,知禮義耳,非必責效目前也。”眾乃服。

皇慶元年,遷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改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二年夏,移疾歸。滿城四方來學者益眾。六年,卒於家,年七十六。贈能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追封上黨郡公,諡文懿。野事繼母以孝聞。文辭典雅,一本經術。

子師易,蘄州路總管府判官;師簡,字虞仲,以薦為大都學正,拜監察御史,至正初擢奎章閣侍書學士、同知經筵事,卒,贈翰林侍讀學士、護軍,追封上黨郡公,諡文肅。

李之紹,字伯宗,東平平陰人。自幼潁悟,從東平李廉學。家貧教授鄉里。至元三十一年,纂修《世祖實錄》,以廉與馬紹薦,授將仕佐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直學士姚燧欲試其才,凡翰林應制文字積十餘事,並付之。之紹援筆立成,燧驚喜曰:“可謂名下無虛士也!”

大德二年,聞祖母疾,辭歸。復除編修官,累遷太常博士。九年,丁母憂。起復,終不能奪。至大三年,仍授太常博士。遷翰林待制。皇慶元年,遷國子司業。延祐三年,擢奉政大夫、國子祭酒。四年,擢朝列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六年,改翰林直學士,復以疾還。七年,召為翰林直學士。至治二年,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三年,告老歸。泰定三年八月,卒,年七十三。子勖,蔭父職,同知諸暨州事。

謝端,字敬德,其先遂寧人,後徒武昌。祖父元賁,精於數學,制使孟珙敬禮之。一夜,叩門,謂珙曰:“流星出下階,沒西方,占為天士亡,吾必當之。明年大將卒,公是也。”已而果然。

端,幼穎異,弱冠與尚書宋本同學,又同教授江陵城中,以文學齊名,時號謝、宋。史槓宣慰荊南,薦之姚燧。燧方以文章自負,少所許可,以所為文示端。端一讀,即指擿其用意所在,燧嘆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