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戴良,字叔能,婺州浦江人。少事舉子業。尋棄去,專心博古。學文於柳貫、黃溍,學詩於余闕,皆得其師承。至正中,以薦授江北儒學提舉,而浙東已陷,乃避地吳中。久之,挈家泛東海,渡黑水洋,憩登、萊間。僑寓昌樂數載,訪求齊魯間豪傑,奮欲有為,而卒無所遇。後南還,變姓名,隱九靈山下。明太祖征之,召見,頗忤旨,卒於邸舍。有《九靈山人集》三十卷。

又有吳海,字魯客,閩縣人。至正末,絕意仕進,以文學自娛。與同鄉王翰友善翰事見《叫義傳》。翰之死,海實勸之,又撫其子稱,俾成立,時論稱之。為文嚴整典雅,有《聞過齋集》八卷。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田家子也。年八歲,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亡牛,父撻之。已復如故。安陽韓性聞而異之,因錄為弟子。通《春秋》諸傳。一試不第,即焚所為文。常著高檐帽,披綠蓑衣,履長齒木屐,或騎黃牛,持《漢書》朗誦,人皆目為狂。北游燕,有欲薦以官職者。冕曰:“不滿十年,此中狐兔穴矣,何以祿為?”即遁歸隱九里山,結茅三間,自題為梅花屋言。仿《周禮》,著書一卷,坐臥自隨。賦詩千百言,立就。善畫梅,題詩其上,人爭寶之。明太祖聞其名,召為參軍,未就而卒。

錢惟善,字思復,錢塘人。長於《毛詩》學。鄉試題為《羅剎江賦》,應試者皆不知羅剎江為錢塘江,惟善引枚乘《七發》為據,謂發源太末,大為主試者所稱,由是得名。號曲江居士,又自稱心白道人。著有《江月松風集》十二卷。官至副提舉。張士誠據吳,退隱吳江之筒川,未幾卒。

張昱,字光弼,廬陵人。早游湖海,為虞集、張翥所知。累官行省左右司員外。日以詩灑自娛,超然物表。後棄官歸。張氏禮致不屈,策其必敗,題蕉葉以寓志焉。居西湖,每放舟湖心,把灑扣舷,自歌其所為計,笑曰:“我死,埋骨於此,題曰詩人張員外墓足矣!”著有《左司集》。年八十三而終。

陶宗儀,字九成,黃岩人。父煜為福建行院都事。宗儀幼好古,灑澆不凡。少舉進士,一不中即棄去。工文章,尤刻意字學。至正間,浙帥泰不華、南台御史醜閭辟舉行人校官,皆不就。藝圃一區,躬耕之暇,以筆墨自隨,時輟耕樹陰,抱膝而嘆,每記一事,輒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於樹根,人莫能測。如是者十年,遂累盎至數十。一日,盡發其藏,萃而錄之,合三十卷,題曰《南村輟耕隸》。又有《說郛》一百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其未脫稿者不與焉。

顧德輝,字仲瑛,崑山人。性警敏,才贍思捷,下筆成詩。與一時名士張翥、李孝光、楊維楨等相酬和。年逾四十,築草堂自居,名曰玉山草堂,集唱和詩十三,為《草堂雅集》。自號金粟道人。至大間,微為儒學教諭,不就。至正十七年,張士誠屢欲辟用之,皆以病謝。後卒。

同縣郭翼,字義仲。沈潛百家,尤邃於《易》。善詩歌,楊維楨稱其有樂府才。

楊維楨,字廉夫,諸暨人。泰定初進士,署天台尹,罷去。張士誠據浙西,累使招之,不能屈。且撰五論,反覆告以順逆成敗之說,識者韙之。生平氣度高曠,喜戴華陽巾,披羽衣,週遊山水間,以聲樂自隨。早歲居吳山鐵崖,築萬卷樓,皿轆傳食,讀書其上者五年,故以鐵崖自號。已得鐵笛於湘江,吹之,亦號鐵笛子。文辭非秦、漢弗之學,久與俱化。晚年築蓬台於松江東南,才俊士投贄求文者無虛日。當疾亟,撰《歸全堂記》,頃刻立就,擲筆而逝。著有《四書一貫錄》、《五經鑰鍵》、《春秋透》、《天關》、《禮經約》《歷代史鋮》二百卷,《東維子集》三十卷,《瓊台曲、《洞庭雪閒雜吟》二十卷。

張憲,字思廉,山陰人,別號玉笥生。負才不羈,嘗走京師論天下事,眾駭其狂。還,入富春山混緇黃以自放。張士誠據吳,闢為都事。吳亡,變姓名走杭州。旦暮手一編,人不得窺,死後視之。其平生所作詩也。楊維楨曰:“吾鐵門稱能詩者,南北凡百餘人,求其似憲者,不能十人。”有《玉笥集》,皆懷古感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