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四十九 起昭陽單閼七月,盡閼逢執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十一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敷文閣學士兼侍講李燾條上古今日食於是月者三十四事,因奏曰:“心,天王位,其分為宋;十一月,於卦為《復》;方潛陽時,陰氣乘之,故比它月為重。宜察小人害政,兼修邊備。”

丙寅,金平章政事富察通罷。壬申,以樞密副使崇伊為平章政事。

癸酉,帝閱犒賞例,命就內庫支錢,諭廷臣曰:“士氣須激厲,朕嘗戒主將云:‘卒伍遇戰,未可便用大陳,且以小陳試之。每一捷,即加實賚,將見人人自奮。’”

甲戌,帝幸龍山教場,大閱,厚犒之。

是月,賑京西飢。

閏月,甲午,金以尚書左丞襄為平章政事,右丞張汝弼為左丞,參知政事鈕祜祿額特喇為右丞,禮部尚書張汝霖為參知政事。

金主謂宰臣曰:“帝王之政,固以寬慈為德,然如梁武帝專務寬慈,以至綱紀大壞。朕嘗思之,賞罰不濫,即寬政也,餘復何為!”

乙未,帝曰:“諸軍近日教閱,間得錢甚喜,多買柴作歲計。”王淮等曰:“緣此街上見錢甚多”。帝曰:“聞外間米麵甚平,街上多有醉人。朕得百姓歡樂,雖自病亦何害!所謂吾雖瘠,天下肥矣。”

壬寅,廣西經略安撫使奏安南進象,帝曰:“象乃無用之物,經由道路,重擾吾民,其弗受。”

戊午,金主謂宰臣曰:“女直進士,可依漢兒進士補省令史。夫儒者操行清潔,非禮不行。以吏出身者。自幼為吏,習其貪墨,至於為官,性不能遷改。政道興廢,實由於此。”又曰:“起身刀筆者,雖有才力可用,其廉介之節,終不及進士也。”

十二月,丙子,車駕詣德壽宮,行慶壽禮。大赦。

丁亥,金召真定尹烏庫哩元忠,復為右丞相。

是月,敷文閣直學士致仕李椿卒。

椿嘗為樞密院檢討文字,時張說為簽書,會小吏有持南丹州莫酋表來,求自宜州市馬者,因說以聞,椿曰:“邕遠宜近,人所知也,故迂之者,豈無意哉!莫氏方橫,奈何道之以中國地理之近!請治小臣引致邊事之罪。”說又建議募民為兵,以所募多寡定賞罰格,以勸沮州郡,椿白說:“若此,則恐有以捕為募而致驚擾者,願毋限額。”為司農卿日,嘗言於制國用者曰:“今倉庾所用,一月營一月之聚;帑藏所給,一旬貸一旬之錢。朝廷之與戶部,遂分彼此;告借之與索價,有同市道;此陽城所以惡裴延齡者,願革而正之。”

椿又論渡江以來茶法之弊,謂官執空券,市之園戶,州縣歲額,配之於民,卒有賴文政之寇。

初,廣西鹽法,官自鬻之,後改鈔法,漕計大窘,乃盡以一路田租之米,二十二萬斛令民戶折,而輸錢至五倍。其估米既為錢,二十餘州吏祿兵稍無以給,則又損其估以市於民,曰“和糴”,曰“招糴”,民愈病而鈔亦弗售。椿請改法從舊,除民折苗,和糴、招糴,官民俱便。

權知和州錢之望言:“歷陽含山縣有麻、澧二湖,灌溉民田,為利甚溥。乾道二年,守臣胡昉鑿千秋澗以設險,澗既開通,而二湖之水始泄入江,積十餘年,澗水日泄,灌溉之利遂廢。今欲於千秋置斗門以防湖水之泄,遇大浸則啟之以出外,遇旱則用之以瀦水,俾二湖可資灌溉,又不妨千秋澗之險。”從之。

是歲,知遂寧府李燾上《續資治通鑑長編》,至靖康,全書共九百八十卷,《舉要》六十八卷。

淳熙十一年金大定二十四年

春,正月,辛卯朔,雨土。

戊戌,金主如長春宮春水。

辛丑,詔:“浙東提舉司將開過白馬湖田,並立板榜,每季檢舉,自後不得侵占,監司仍加覺察。”

安化蠻蒙光漸等犯宜州思立砦,廣西兵馬鈐轄沙世堅討之,獲光漸。

丙午,監察御史謝諤言:“去年臣僚因處州守臣不合將義役置冊,假以藉手乾求差遣,力陳其弊,得旨依奏。其所奏系兩事:一雲‘將處州及兩浙有見行助役去處,聽從民便,官司不得干預’;二雲‘其民間自難久行,不能息爭訟者,州縣依見行條法,照民力資次從公差募’。其一項是行義役,其二項是行差役也。言者之意,欲差役、義役二者並行,原不曾言盡罷義役;亦但言兩浙之弊,不曾言及別路也。近聞江東、西諸路,民間有便於義役之處,官司乘此頗有搖動。蓋民間舊因差役,吏緣為奸,當差之時,枚舉數名,廣行追擾,望其脫免,邀求貨賂,使之爭訟,至有累月而不定者,緣行義役,遂頗便之。自此法之行,胥吏縮手無措,日夕伺隙,思敗其謀,近日饒州德興縣、吉州吉水縣人戶,赴台探訴。請飭諸路監司州縣,應有義役當從民便外,其不願義役及自有爭訟,乃行差役。兩項併合遵守,違者許提舉司按奏。其德興縣人戶並齎到本縣舊刊義役石碑,可見經久之計,民情所甚便,正不必撓其成法也。”帝曰:“前蔣繼周言處州專行義役之弊,今謝諤欲義役各從民便,法意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