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元紀十五 起上章掩茂正月,盡重光大淵獻十二月,凡二年



己未,詔諭省臣曰:“昔世祖注意國學,如博果密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親定國子生額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著為定式。”

甲子,寧夏地震。

丁卯,鄂勒哲、李孟等言:“方今進用儒者,老成日已凋謝,四方儒士有成材者,請擢任國學、翰林、秘書、太常或儒學提舉等職,俾學者有所激勸。”詔:“自今勿限資格,果才而賢,雖白身亦任之。”

禁醫人非選試及著籍者,毋行醫藥。

大同宣寧縣雨雹,積五寸,苗稼盡損。

八月,己巳朔,裁京朝諸司員數,並依至元三十年舊額。

以近侍庫勒實為戶部尚書。

九月,丙子,安南國王陳益稷入見,言:“自世祖朝來歸,妻子皆為其國人所害,朝廷因遙授湖廣平章,仍與王爵,賜漢陽田五百頃,俾自贍。今臣年幾七十,而有司拘所授田,就食無所。”帝謂省臣曰:“益稷來歸,宜厚賜以懷遠之,其進勳爵,授田如故。”

壬子,詔改明年元曰皇慶。

都水監傳旨,給驛往取杭州所造龍舟,省臣諫曰:“陛下踐阼,誕告天下,凡非宣索,毋得擅進。誠取此舟,有乖前詔。”詔止之。

是月,江陵路水,漂民居,有溺死者。

冬,十月,己巳,敕繪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月四上祭。

辛未,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萬錠,西錦、糹采緞、紗、羅、布帛萬端,田八百畝,邸舍四百間。

丁丑,禁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

辛巳,罷宣政院理問僧人詞訟。

壬辰,詔收至大銀鈔。

十一月,辛丑,李孟言:“世祖朝量入為出,恆務撙節,故倉庫充牣。今每歲支鈔六百餘萬錠,又土木營繕百餘處,計用數百萬錠,內降旨賞賜復用三百餘萬錠,北邊軍需又六七百餘萬錠;今帑藏見貯止十一萬餘錠,若此安能周給!自今不急浮費,宜悉停罷。”帝納其言,凡營繕悉罷之。

戊午,禁漢人、回回術者出入諸王、駙馬及大臣家。

甲子,敕增置京城米肆十所,日平糶八百石以賑貧民。

十二月,辛卯,遣官監視焚至大銀鈔。

乙未,中書省言:“世祖立選法升降,以示激勸。今官未及考,或無故更代,或躐等進階,僣受國公、丞相等職,諸司已裁而復置者有之。今春以來,內降旨除官千餘人,其中欺偽,豈能悉知!壞亂選法,莫此為甚。”帝曰:’自今凡內降者,一切勿行。”

命李孟整飭國子監學。

遣禮部尚書柰瑪台等齎詔往諭安南,頒皇慶元年曆日。

是月,太白屢經天。

是歲,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時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率令海船從揚子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磯,走沙漲淺,糧船歲有損壞。又湖廣、江南糧運至真州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於是以嘉興、松江秋糧並江淮、江浙財賦府歲辦糧充海運。

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路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而行,抵淮安路鹽城縣,歷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碼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路,自劉家港開洋,至撐腳沙轉沙觜,至三沙、揚子江,過匾擔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家島,至之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戶殷明略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於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雲。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米者,後乃責償於運官;人船俱溺者始免。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