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五十三 起昭陽赤奮若正月,盡閼逢攝提格十二月,凡二年



庚午,詔秘閣修撰、知潭州朱熹詣闕。

復召留正赴都堂視事。正既去,帝即位,以為大行攢宮總護使,入謝,復出城。太皇太后復命速宣押,趙汝愚復以為請,帝手札遣使召正還。

趙汝愚首裁抑僥倖,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領望治。乙亥,以汝愚為右丞相,陳騤知樞密院事,余端禮參知政事。汝愚辭不拜。曰:“同姓之卿,不幸處君臣之變,敢言功乎!”

戊寅,加殿前都指揮使郭杲為武康軍節度使。

辛巳,以趙汝愚為樞密使。

壬午,以知閤門事韓侂胄為汝州防禦使。

初,侂胄欲推定策功,意望節鉞,趙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惟爪牙之臣,則當推賞。”乃加杲節鉞,但遷侂胄宜州觀察使。侂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詔旨,浸見親幸。知臨安府徐誼告汝愚曰;“侂胄異時必為國患,宜飽其欲而遠之。”不聽。汝愚欲推葉適之功,適辭曰:“國危效忠,職也,適何功之有!”及聞侂胄觖望,與知閤門劉弼言於汝愚曰:“侂胄所望,不過節鉞,宜與之。”不從。適曰:“禍自此始矣。”遂力求補外。

侍御史章穎等劾內侍林億年、陳源、楊舜卿,詔:“億年、源與外祠,舜卿與內祠。”

甲申,以兵部尚書羅點簽書樞密院事。

戊子,罷楊舜卿內祠,林億年常州居住,陳源撫州居住。

八月,辛卯,初御行宮便殿聽政。

癸巳,除知潭州朱熹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先是黃裳為嘉王副翊善,上皇諭之曰:“嘉王進學,皆卿之功。”裳謝曰:“若欲進德修業,追跡古先哲王,須天下第一等人。”上皇問為誰,裳以熹對。彭龜年為嘉王府直講,因講經義,告王曰:“此朱熹說也。”王善之。至是趙汝愚首薦熹,遂召入經筵。

熹在道,聞泰安朝禮尚缺,近習已有用事者,即具奏云:“陛下嗣位之初,方將一新庶政,所宜愛惜名器,若使幸門一開,其弊不可復塞。至於博延儒臣,專意講學,必求所以深得親歡者為建極導民之本,思所以大振朝納者為防微慮遠之圖。”不報。

甲午,增置講讀官,以給事中黃裳、中書舍人陳傅良、彭龜年為之。

丁酉,以生日為天祐節,尋改曰瑞慶。

壬寅,詔經筵講官開陳經旨,救正闕失。

進封皇弟許國公抦為徐國公。

辛亥,金主還都。

金主謂宰執曰:“應奉王誕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者分朋,固無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壬子,金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尚書省奏都水監官見水勢趨南,不預經畫,詔王汝嘉等各削官兩階,杖七十,罷之,命參知政事馮琪往視,仍許便宜從事。

河自元符二年,東流斷絕,北流合御河,至清州入海,頗為通利。南渡後,地入於金,河始離濬、滑故道,時有決溢。至是河決陽武,由封丘東注梁山濼,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間,河流遂絕。

丙辰,內批:“罷左丞相留正,以趙汝愚為右丞相。”初,正言:“陛下勉徇群情以登大寶,當遇事從簡,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實非頒爵之時。”時韓侂胄浸謀預政,數詣部堂,正使省吏諭之曰:“此非知閤日往來之地。”侂胄怒而退。會正與汝愚議攢宮不合,侂胄因間之於帝,遂以手詔罷正,出知建康府。正謹法度,惜名器,汝愚本倚正共事,怒侂胄不以告,及來謁,辭不見,侂胄慚忿。羅點謂汝愚曰:“公誤矣。”汝愚悟,乃見之,侂胄終不懌。

朱熹辭新命,不許。入對,首言:“乃者太皇太后躬定大策,陛下寅紹丕圖,可謂處之以權而庶幾不失其正。今三月矣。或反不能無疑於逆順之際,竊為陛下憂之。猶有可諉者,亦曰陛下前日未嘗有求位之計,今日未嘗忘思親之心,此則所以行權而不失其正之根本也。充未嘗求位之心以盡負罪引慝之誠,充未嘗忘親之心以致溫凊定省之理,始終不越乎此,而大倫可正,大本可立矣。”時趙彥逾按視壽皇山陵,以為土肉淺薄,下有水石;孫逢吉覆按,請別求吉兆。詔集議。熹上議言:“壽皇聖德衣冠之藏,當博求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