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一 起旃蒙大淵獻正月,盡七月,凡七月



三月,壬申朔,殿前都指揮使韓震,復請帝遷都,如賈似道之議。陳宜中欲示己非似道黨,乃召震計事,伏壯士,袖鐵椎擊殺之。震部將李大時等叛,攻嘉會門,射火箭至大內。急發兵捕之,皆散走,攜震母妻及諸子出奔元軍。

癸酉,元巴延入建康。時江東大疫,居民乏食,巴延開倉賑之,遣醫治疾,民大悅。或以汪立信二策及死告巴延,請戮其孥,巴延嘆息久之,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之,吾安得至此!”命求其家,厚恤之。於是金明以立信之喪歸葬丹陽。其子麟在建康,不肯從眾降元,崎嶇走閩以死。

元主詔巴延,以時方暑,不利行師,俟秋再舉。巴延奏曰:“宋人之據江海,如獸保險;今已扼其吭,縱之則逸而逝矣。”元主曰:“將在軍不從中制,兵法也。”遂詔巴延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珠分駐揚州,與博爾歡、達春絕宋淮南之援。巴延分兵四出,鎮江統制石祖忠請降。

朝廷以元兵漸迫,命浙西提刑司準備差遣劉經戍吳江,兩浙轉運司準備差遣羅林、浙江安撫司參議民張濡戍獨松關,山陰縣丞徐垓、正將郁天興戍四安鎮,起趙淮為太府寺丞,戍銀林東壩。濡,俊之曾孫也。

召章鑒還朝。鑒言:“韓震雖請遷都,意實無它,遽置之死,震驚乘輿,似亦太過。”陳宜中銜之。

甲戌,元兵攻無錫縣,知縣阮應得出戰,一軍皆沒,應得赴水死。

乙亥,詔諭叛將呂文煥、陳奕、范文虎,使通和於元,議息兵。

以王龠為左丞相兼樞密使。

閩中地復大震。

右丞相章鑒為御史王應麟所劾,削官,放歸田裡,太皇太后命仍與祠祿。鑒居相位,號寬厚,與人多許可,時目為“滿朝歡。”

侍御史陳過,請竄賈似道,並治其黨,翁應龍等不俟報而去,監察御史潘文卿、季可請從過所請。乃命捕應龍,下臨安府獄,罷廖瑩中、王庭、劉良貴、游汶、朱浚、陳伯大、董朴,謫洪起畏鎮江自效。

丙子,下詔罪己。

以陳宜中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王龠還朝,與宜中論事多不合。宜中請建督府於京,檄召諸路軍馬勤王,並令潰軍各歸所部,團結內外兵十七萬五千人,分廂,差官督之。

召高斯得權兵部尚書。斯得疏請誅奸臣以謝天下,開言路以回天心,聚人才以濟國是,旌節義以厲懦夫,竭財力以收散亡。斯得痛國事之危,激烈言事無所避,擢翰林學士。

御史孫嶸叟請竄籍潛說友、吳益等,陳宜中以為簿錄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嘗輕用。王龠力爭,謂當如嶸叟所言,議不決。楊文仲言:“事危且急矣,祖宗所深賴,億兆所寄命,在乎二相;苟以不協之故,今日不戰,明日不征,時不再來,後悔何及!”

丁丑,知滁州王應龍以城降元。

己卯,杖翁應龍,刺配吉陽軍。

命王龠、陳宜中並都督諸路軍馬。

壬午,追復吳潛、向士璧官。

元兵攻常州。知州趙與鑒遁,州人錢訔以城降。

甲申,元兵攻西海州,知州丁順降。乙酉,知東海州施居文乞降於西海州。

知平江府潛說友以城降元。

詔張世傑總都督府諸軍。丙戌,知廣德軍令狐概以城降元。世傑遣其將閻順、李存進軍廣德,謝洪永進軍平江,李山進軍常州,順遂復廣德軍。

丁亥,有二星斗於中天,頃之,一星隕。

己丑,趣五郡鎮撫使呂文福將兵入衛,文福殺使者,不受命。

庚寅,元兵既迫,臨安戒嚴,同知樞密院曾淵子、左司諫潘文卿、右正言季可、兩浙轉運副使許自、浙東安撫使王霖龍、侍從陳堅、何夢桂、曾希賢等數十人皆遁,朝中為之蕭然。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諷台諫劾己,章未上,亟出關遁。太皇太后聞之,詔榜朝堂曰:“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大小臣未嘗有出一言以救國者,內而庶僚畔官離次,外而守令委印棄城,耳目之司既不能為吾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自許謂何!乃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亦何以見先帝!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其在朝文武,並轉二資,其負國棄予者,御史台覺察以聞。”然不能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