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起柔兆困敦四月,盡著雍攝提格四月,凡二年有奇



嗣漢天師張宗演召至大都,帝命百官郊勞,待以客禮,因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領江西諸路道教。尋令修周天醮於長春宮,事畢,還龍虎山,留弟子張留孫於大都。

癸卯,復立諸道提刑按察司。先是,監察御史姚天福謂御史大夫伊實特穆爾曰:“按察司之設,所以廣視聽,虞非常,慮至深遠,不但繩有司已也,不宜罷。”伊實特穆爾駭然曰:“微公言,幾失之。”夜,入帝臥內,奏其言,帝大悟,至是復立之。阿哈瑪特不悅,左遷天福衡州路同知。

甲寅,敕:“宋福王趙與芮家貲之在杭、越者,有司輦至京師,付其家。”

宋知循州劉興,知梅州錢榮之,並以城降。

二月,癸亥,彗出東北,長四尺餘。

廣州下,遂破廣東諸郡。

吳浚既降,因至漳州說文天祥降,天祥責以大義,斬之。

帝如上都。

南伐之師引還,留潛說友為福州宣慰使,王積翁副之。時北方有警,帝召諸將班師,凡諸將及淮兵在福安者,命李雄統之。

壬午,隳吉、撫二州城,以隆興濱江,姑存之。

以西增嘉木楊喇勒智為江南總攝,掌釋教,除僧租賦,禁擾寺宇者。

三月,宋文天祥復梅州。

李雄殺潛說友。

宋陳瓚舉兵誅林華,復興化軍。瓚,文龍從子也。

帝以去冬無雨雪,春澤未繼,問便民事於翰林國史院耶律鑄、姚樞、王磐、竇默等,對曰;“足食之道,唯節浮費,靡谷之多,無逾醪醴,況自周、漢以來,嘗有明禁。祈神賽社,費亦不資,宜一切禁止。”從之。

翰林待制獲鹿王思廉,嘗進讀《通鑑》,至唐太宗有殺魏徵語,及長孫皇后進諫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閣,講衍其說。後曰:“是誠有益於宸衷。爾宜擇善言進講,慎勿以瀆辭煩上聽也。每侍讀,帝命御史大夫伊實特穆爾、太師伊徹察喇、御史中丞薩里曼等鹹聽受焉。

廉希憲在江陵,疾久不愈。董文忠言於帝曰:“江陵濕熱,如希憲病何?”帝即召希憲還。江陵民號泣遮道,留之不得,相與畫像建祠。希憲還,囊橐蕭然,琴書自隨而已。帝知其貧,特賜金鈔。

夏,四月,宋廣東制置使張鎮孫復廣州。

宋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吉、贛兵皆會之,遂復會昌縣。

宋淮人張德興,與淮西野人原寨劉源等起兵興復,司空山民傅高舉兵應之,遂復黃州、壽昌軍,用景炎正朔。賈居貞使湖北宣慰使鄭鼎將兵拒之,鼎言:“鄂之大姓皆與高通,請先除之以絕禍本。”居貞不可。鼎將行,留其所善部將曰:“聞吾還兵,汝即舉烽城樓,內外合發,當盡殺城中大姓。”鼎與德興遇於樊口,戰敗,溺死。

五月,癸巳,申嚴大都酒禁,犯者籍其家資,散之貧民。

廉希憲至上都,太常卿田忠良來問疾。希憲謂曰:“上都,聖上龍飛之地,天下視為根本。近聞龍岡失火,延燒民居,此常事耳,慎勿令妄談地理者惑動上意。”未幾,果有數輩以徙置都邑事奏,樞密副使張易、中書左丞張文謙與之廷辯,力言不可,帝不悅。明日,召忠良質其事,忠良以希憲語對,帝曰:“希憲病甚,猶慮及此耶?”其議遂止。詔征名醫於揚州視其疾,希憲服藥,能杖而起。帝喜謂希憲曰:“卿得良醫,疾向愈矣。”對曰:“醫持善藥,以療臣疾,苟能戒慎,則誠如聖諭。設或肆惰,良醫何益!”蓋以醫以諷也。

辛亥,以河南、山東水旱、除河泊課,聽民自漁。

乙卯,選蒙古、漢軍相參宿衛。

六月,辛酉,宋文天祥軍入雩都。

丙寅,宋涪州安撫楊立及其子嗣榮相繼降,命立為夔路安撫使,嗣榮為管軍都統。

秋,七月,宋文天祥遣趙時賞等分道復吉、贛諸縣,遂圍贛州。衡山人趙璠、撫州人何時皆以兵應之。

壬辰,敕:“犯盜者皆棄市。”符寶郎董文忠,言盜有強、竊,贓有多寡,似難悉置於法,帝然其言,遽命止之。

漕司議通沁水,使東流合御河以便漕,董文用曰:“衛為郡,地最下,大雨時行,沁輒溢出百十裡間,雨更甚,水不得達於河,即浸淫及衛。今又道之使來,豈惟無衛,將無大名、長蘆矣。”會朝議遣使相地形,文用上言:“衛州城中浮圖最高者,才與沁水平,勢不可開也。”事得寢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