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三十一 起柔兆困敦正月,盡強圉赤奮苦十二月,凡二年



左宣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万俟禼卒;壬辰,拜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致仕、贈少師。命入內內侍省都知衛茂實護喪,拜其子右承奉郎夷中、右迪功郎致中並直秘閣,它子侄九人各進一官。

夏,四月,丙申朔,清遠軍承宣使、知金州、節制屯駐御前軍馬姚仲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御前諸軍都統制、利州東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保寧軍承宣使、御前前部統制、知階州王彥為金、房、開、達州安撫使、節制屯駐御前軍馬,兼知金州。

辛亥,保寧軍節度使、萬壽觀使、提舉秘書省信安郡王孟忠厚薨,贈太保,擢其子右朝請郎充、右宣義郎嵩、右承事郎雍皆直秘閣,它子孫六人皆進一官。

詔以提舉秘書省印納禮部,自是不復除。

辛酉,尚書吏部侍郎兼侍讀陳康伯遷吏部尚書。

壬戌,尚書戶部侍郎王俁權工部尚書,太府少卿林覺權戶都侍郎。

是月,加封徐偃王曰靈惠仁慈王。

金降景宣帝為遼王。

五月,丁丑,詔:“孟庾追復端明殿學士、左宣奉大夫;路允迪追復龍圖閣學士、左通議大夫。”庾既得歸,廢為民而死,或言允迪在汴不食卒,故皆復之。

癸未,金國賀生辰使、正議大夫、守禮部尚書耶律守素、中靖大夫、太常少卿許竑,見於紫宸殿。

辛卯,禮部、太常寺言:“每歲大祀三十六,除天地、宗廟、社稷、感生帝、九宮貴神、高禖、文宣王等已行外,其餘並請寓祠齋宮。立春祀青帝,朝日,出火東階,權於東門外長生院;赤帝、黃帝,權於南門外淨明寺;白帝,夕月,納火西階,權於西門外惠照院;黑帝,權於北門外精進寺;皆用少牢,備樂舞。而神州地祇以精進地狹,祀熒惑以與赤帝同日,皆權於惠照院行之。”神州當用犢,而亦用少牢,蓋權禮也。自紹興以來,大祀所行二十三而已,至是侍御史周方崇以為言,乃悉復之。

六月,戊申,知樞密院事湯思退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戌,詔:“故追復中大夫黃潛善,再復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官一子。”

甲寅,中書舍人兼侍講、權直學士院王綸試尚書工部侍郎,太府少卿徐林權尚書刑部侍郎。乙卯,尚書左司員外郎葛立方權吏部侍郎。

戊午,初命太廟冬饗祭功臣,蠟饗祭七祀,祫饗兼之。

辛酉,故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周望,追復龍圖閣學士、左中大夫,官其家二人。

自秦檜死,左司諫凌哲請追復大臣死於貶所者。朝論初指趙鼎、王庶等數人;沈該、湯思退為相,遂並取先得罪於國者而追復之,哲復爭,以為不可,乃止。

秋,七月,乙丑,秘書省校書郎陳俊卿言:“人之才性,各有所長,禹、稷、皋陶、垂、益、伯夷,在唐、虞之際,各守一官,至終身不易。此數君子者,苟使之更來迭去,易地而居,未必能盡善,況其餘乎!今也監司、帥臣鮮有終其任者,遠者一年,近者數月,輒已遷徙;州縣百姓送往迎來之不暇,其為勞費,不可殫舉。以至內而朝廷百執事之官,亦無肯安其職業,為三數年計者,往往數日待遷,視所居之官,有如傳舍。雖有勤恪之人,宣力公家,於人情稍通,綱條稍舉,已舍而它去。來者皆未能盡識吏人之面,知職業之所主,則又遷矣。因循歲月,積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為奸,賄賂公行而莫之誰何,如此而望職業之舉,難矣。夫爵祿名器,人所奔趨,必待積勞而後遷,則人各安分,不敢躁求。若開驟進之門,使有僥倖之望,則人人懷苟且之心,無守公之節,其自為謀則得矣,朝廷何賴焉!臣嘗讀《國史》,見太祖朝任魏丕掌作坊十年,劉溫叟為台丞十有二年,太宗朝劉蒙正掌內藏二十餘年,陳恕在三司亦十餘年,此祖宗用人之法也。望與執政大臣參酌,立為定論。其監司、帥守,有政術優異者,或增秩賜金,必待終秩而後遷擢。至於朝廷百執事之官,亦當少須歲月,俾久於其職,然後察其勤惰而升黜之。庶幾人安其分,盡瘁於國,無有過望,而萬事舉矣。”詔三省行下。遂以俊卿為著作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