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十一 起玄黓困敦五月,盡十二月,凡八月



甲戌,潭、鼎、荊、鄂帥守李綱等四人約日會兵,收捕湖寇。

初,綱以湖廣宜撫使赴湖南,聞曹成將自邵入衡以趨江西,而韓世忠所留提舉官董日攵親兵才數百人,勢不足以彈壓,即駐師衡陽,遣使諭成,使散其眾。成至衡,綱召與語,俾率其餘眾四萬詣建康。時馬友之將步諒,有兵二萬,掠衡山,泊吳集市。綱留統制官韓京屯茶陵以扼賊,而親帥大軍自白沙潛涉江,諒不虞其至,遂出降。至是以聞,詔綱精加揀汰,得七千餘人。隸諸軍。

綱尋入潭州,械右朝奉郎、知醴陵縣張覿屬吏,權攝官以漸易置,贓吏稍戢。綱延見長老,問民疾苦,皆以盜賊、科率為言,乃檄州縣,非使司命而擅科率者,以軍法從事;應日前科須之物,並以正賦準折。又遣統制官郝晸降潰將王進於湘鄉,吳錫擒王俊於邵。自是湖南境內潰兵為盜者悉平,惟湖寇楊太據洞庭,文榜指斥,言詞不遜。綱命統領官李建、馬準、吳錫分屯湘陰、益陽、橋口以備之。

湖南無水軍,綱乃拘集沿江魚戶,得三千人,屯潭州,言於朝,乞合兵討盪。詔湖北安撫使劉洪道、知鼎州程昌寓、荊南鎮撫使解潛遣兵會之,仍權聽綱節制。

壬午,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汪藻言:“自太上皇帝、淵聖皇帝及陛下建炎改元,至今三十餘年,並無日曆。本朝宰相皆兼史館,故書榻前議論之辭,則有時政記;柱下聞見之實,則有起居注。類而次之,謂之日曆;條而成之,謂之實錄;所以備記言,垂一代之典也。苟曠三十年之久,無一字之傳,何以示來世?望許臣編集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間詔旨,繕寫進呈,以備修日曆官採擇。”許之。

自軍興,史官記錄,磨有存者。藻嘗於經筵面奏,乞命中官纂述《三朝日曆》,會朝廷多事,未克行。比出守湖,而湖州不被寇,元符後所受御筆、手詔、賞功、罰罪等事皆全,藻因以為張本,又訪諸故家士大夫以足之,凡六年乃成。

十二月,丁亥朔,詔:“閩盜范忠竊發,令神武前軍左部統領申世景、御前忠銳第六將單德忠以所部二千速捕之,毋致滋長;如不即捕獲撲滅,其帥守監司及應捕盜官,並重置憲典。”既而處州復告急,乃命忠銳第一將張守忠為精兵二千會之,權聽守臣宋伯友節制,賊遂平。世景以勞自武功大夫加榮州刺史。

甲午,御筆嚴銷金之禁。帝因覽《韓琦家傳》論戚里多作銷金事,且聞都人以為服飾者甚眾,故禁之。

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充湖南安撫使李綱罷,以龍圖閣直學士折彥質為湖南安撫使。

夜,行在臨安府火,燔吏、工、刑部、御史台及公私室廬甚眾,乙未旦乃滅。太常博士趙霈言:“國家以宋建號,用火紀德。今駐蹕以來,未舉大火之祭,望詔有司舉行。”從之。

戊戌,端明殿學士、江東安撫大使趙鼎始至建康視事。時參知政事、權同都督江淮荊州諸軍事孟庾,太尉、江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皆駐軍府中。軍中多招安強寇,鼎為二府,素有剛正之風,庾、世忠皆加禮,兩軍肅然知懼,民既安堵,商賈通行焉。

辛丑,給事中賈安宅試尚書工部侍郎。

宣撫處置使張浚,即成州置院,類試陝西發解進士,得周漢等十三人。浚承制賜漢進士出身,餘同出身。癸卯,以聞。

甲辰,詔張浚罷宣撫處置使,依舊知樞密院事,徽猷閣直學士知夔州盧法源為龍圖閣學士、川陝宣撫處置副使,與王似同治事。

先二日,命駕部員外郎李願往川、陝,因使持詔號浚還朝,且令與參贊公事劉子羽、主管機宜文字馮康國俱還,仍以親兵千人護送。時法源奉祠居蜀,浚承制以法源代韓迪,言於朝;閱四日,遂有是命。尋以浚於國有功,久勞於外,令學士院降詔召赴樞庭,仍命學士撰蠟書十通,付宣撫副使王似書填賜諸叛將,略曰:“昨宣司參議劉子羽弄權用事,不通人情,今已召張浚還朝,更命王似,無復嫌隙,其早自歸。”浚聞,乞祠,不許。

是日,帝謂大臣曰:“近引對元祐臣僚子弟,多不逮前人,亦一時遷謫,道路失教。元祐人才,皆自仁宗朝涵養,燕及子孫。自行經義取士,往往登科後再須修學,所以人才大壞,不適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