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 起閼逢攝提格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初,景思立覆軍,賊勢復振,而京師風霾旱災相仍,議者欲棄河湟,帝數遣中使戒韶持重勿出。及是捷聞,乃大喜,賜詔嘉之。

丙子,御殿,復膳。求言詔下,判西京御史台司馬光讀之感泣,欲默不忍,乃復上疏曰;“方今朝之闕政,其大者有六而已:一曰廣散青苗錢,使民負債日重,而縣官無所得;二曰免上戶之役,斂下戶之錢,以養浮浪之人;三曰置市易司,與細民爭利,而實耗散官物;四曰中國未治而侵擾四夷,得少失多;五曰團練保甲,教習兇器以疲擾農民;六曰信狂狡之人,妄興水利,勞民費財。若其它瑣瑣米鹽之事,皆不足為陛下道也。”知青州滕甫言:“新法之害民者,陛下既知之矣。但一下手詔,自熙寧二年以來所行新法,有不便者悉罷之,則民氣和而天意解矣。”皆不聽。

己卯,以高遵裕為岷州團練使。

甲申,詔:“邊兵死事無子孫者,廩其親屬終身。”

王韶還熙州,以兵循西山,繞山踏白城後,焚賊八千帳,斬首七十餘級。瑪爾戩窮蹙,乙酉,率酋長八十餘人詣軍門降。

是日,雨雹。

丙戌,王安石罷;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韓絳復同平章事,翰林學士呂惠卿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安石秉政五年,更法度,開邊疆,老成正士,廢黜殆盡,儇慧巧佞,超進用事,天下怨之,而帝倚任益專。一日,侍太后至太皇太后宮,太皇太后語帝曰:“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吾聞民甚苦青苗、助役,宜罷之。”帝曰:“此所以利民,非苦之也。”太皇太后曰:“王安石誠有才學,然怨之者甚眾,欲保全之,不若暫出之於外。”帝曰:“群臣惟安石為國家當事。”時帝弟岐王顥在側,因進曰:“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不可不思。”帝怒曰:“是我敗壞天下邪?汝自為之!”顥泣曰:“何至是!”皆不樂而罷。久之,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奈何?”帝始疑之。及鄭俠疏進,安石不自安,求去位,帝再四慰留,欲處以師傅之官。安石不可,願得便郡,乃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呂惠卿使其黨變姓名投匭留之,安石感其意,因乞韓絳代己而惠卿佐之,帝從其請。二人守其成規不少失,時號絳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

以南江蠻懿州地置沅州。

己丑,詔曰:“朕度時之宜,造為法令,已行之效,固亦可見。吏有不能奉承,然朕終不以吏或違法之故輒為之廢法,要當博謀廣聽,按違法而深治之。”時呂惠卿慮中外因王安石罷相言新法不便,以書遍遺諸路監司、郡守,使陳利害,又白帝降此詔申明之。

壬辰,帝與執政論免行錢利害,且曰:“今日之法,使百姓出錢輕於往日,即是良法。至如減定公使錢,人猶以為言者,此實除去牙前陪費深弊。且天下貢物所以奉一人者,朕已悉罷,群臣亦當體朕此意,以愛惜百姓為心。”馮京曰:“朝廷立法,本意出於愛民,然措置之間,或有未盡,但當廣開聰明,盡天下之議,便者行之,有不便者不吝改作,則天下受賜矣。”

詔中書,自熙寧以來創立改更法度,令具本末編類以進。

丁酉,詔王韶發瑪爾戩及其家赴闕。進韶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官其兄弟及兩子,前後賜絹八千匹。初,韶入朝,加資政殿學士,至是又加觀文殿學士。非嘗執政而除者,皆自韶始。

遼遣樞密副使蕭素等議疆界於代州境上。

初,劉忱、呂大忠既奉使,而大忠遭父喪,有詔起復,知代州。忱對便殿,奏曰:“臣受命以來,在樞府考核文據,未見本朝有尺寸侵遼地。臣既辱使詣,當以死拒之。”忱出疆,帝手敕曰:“遼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忱不奉詔。至是與素等會於代,素等設次,據主席,大忠卻之,乃移次於長城北。大忠數與素等會,皆以理折之,稍屈。遼指蔚、應、朔三州分水嶺土壠為界,及忱與之行視,無土壠,乃但云以分水嶺為界。凡山皆有分水嶺,相持久之,不決。

五月,戊戌朔,左司郎中、天章閣待制李師中言:“旱既太甚,民將失所。今日之事,非有動民之行,應天之實,恐不足以塞天變。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詣公車對策;如司馬光、蘇轍輩,復置左右,以輔聖德。如此而後,庶幾有敢言者。臣愚不肖,亦未忘舊學,陛下欲為富國強兵之事,則有禁暴豐財之式;欲為代工熙載之事,則有利用厚生之道。有臣如是,陛下其舍諸!”帝以師中敢肆誕謾,輒求大用,責授和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師中素為王安石所惡,至是呂惠卿附安石意,請出師中疏付外,因摘其語激帝怒,遂廢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