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 梁武帝累修成佛


家中有個李主管對員外說道:“小官人啼哭不已,或有些緣故,不可知得。離此間二十里,山裡有個光化寺,寺里空谷長老,能知過去未來,見在活佛。員外何不去拜求他,必然有個道理。”
黃員外聽說,連忙備盒禮信香,起身往光化寺來。其寺如何?詩云:山寺鐘鳴出谷西,溪陰流水帶煙齊。
野花滿地閒來往,多少遊人過石堤。
進到方丈里,空谷禪師迎接著,黃員外慌忙下拜說:“新生小孩兒,晝夜啼哭,不肯吃乳,危在須臾。煩望吾師慈悲,沒世不忘。”長老知是范道要求長老受記,故此晝夜啼哭,長老不說出這緣故來。長老對黃員外說道:“我須親自去看他,自然無事。”就留黃員外在方丈里吃了素齋,與黃員外一同乘轎,連夜來到黃員外家裡。請長老在廳上坐了,長老叫抱出令郎來。黃員外自抱出來,長老把手摸著這小兒的頭,在著小兒的耳朵,輕輕的說幾句,眾人都不聽得。長老又把手來摸著這小兒的頭,說道:“無災無難,利益雙親,道源不替。”只見這小兒便不哭了。眾人驚異,說道:“何曾見這樣異事,真是活佛超度!”黃員外說:“待周歲送到上剎,寄名出家。”長老說:“最好。”就與黃員外別了,自回寺里來。黃員外幸得小兒無事,一家愛惜撫養。
光陰捻指,不覺又是周歲。黃員外說:“我曾許小兒寄名出家。”就安排盒子表禮,叫養娘抱了孩兒,兩乘轎子,抬往寺里。來到方丈內,請見長老拜謝,送了禮物。長老與小兒取個法名,叫做黃復仁,送出一件小法衣、僧帽,與復仁穿戴,吃些素齋,黃員外仍與小兒自回家去。來來往往,復仁不覺又是六歲。員外請個塾師教他讀書。這復仁終是有根腳的,聰明伶俐,一村人都曉得他是光化寺里范道化身來的,日後必然富貴。
這縣裡有個童太尉,見復仁聰明俊秀,又見黃家數百萬錢財。有個女兒,與復仁同年,使媒人來說,要把女兒許聘與復仁。黃員外初時也不肯定這太尉的女兒,被童太尉再三強不過,只得下三百個盒子,二百兩金首飾,一千兩銀子,若干段匹色絲定了。也是一緣一會,說這女子聰明過人,不曾上學讀書,便識得字,又喜誦諸般經卷。為何能得如此?他卻是摩訶迦葉祖師身邊一個女侍,降生下來了道緣的。初時男女兩個幼小,不理人事。到十五六歲,年紀漸長,兩個一心只要出家修行,各不願嫁娶。黃員外因復仁年長,選日子要做親。童小姐聽得黃家有了日子,要成親,心中慌亂,忙寫一封書,使養娘送上太太。書云:切惟《詩》重《梅》,禮端合卺。奈世情一,法律難齊。紫玉志向禪門,不樂唱隨之偶;心懸覺岸,寧思伉儷之偕。一慮百空,萬緣俱盡,禪燈一點,何須花燭之輝煌;梵磬數聲,奚取琴瑟之嘹亮?破盂甘食,敝衲為衣。泯色象於兩忘,齊生死於一徹。伏望母親大人,大發慈悲,優容苦志。
永謝為雲神女,寧追奔月嫦娥。佛果倘成,親恩可報。莫問瓊簫之響,長寒玉杵之盟。乾冒台慈,幸惟憐鑒。
養娘拿著小姐書,送上太太。太太接得這書,對養娘道:“連日因黃家要求做親,不曾著人來看小姐。我女兒因甚事,叫你送書來?”養娘把小姐不肯成親,閒常只是看經念佛要出家的事,說了一遍。太太聽了這話,心中不喜,就使人請老爺來看書。太太把小姐的書送與太尉,太尉看了,說道:“沒教訓的婢子!男婚女嫁,人倫常道。只見孝弟通於神明,那曾見修行做佛?”把這封書扯得粉碎,罵道:“放屁,放屁!”
太尉只依著黃家的日子,把小姐嫁過去。
黃復仁與童小姐兩個,那日拜了花燭,雖同一房,二人各自歇宿。一連過了半年有餘,夫婦相敬相愛,就如賓客一般。黃復仁要辭了小姐,出去雲遊。小姐道:“官人若出去雲遊,我與你正好同去出家。自古道:‘婦人嫁了從夫。’身子決不敢壞了。”復仁見小姐堅意要修行,又不肯改嫁,與小姐說道:“恁的,我與你結拜做兄姊,一同雙修罷。”小姐歡喜,兩個各在佛前禮拜。誓畢,二人換了粗布衣服,粗茶淡飯,在家修行。黃員外看見這個模樣,都不歡喜。恐怕被人笑恥,員外只得把復仁夫妻二人,連一個養娘,兩個梅香,都打發到山裡西莊上冷落去處住下。夫妻二人,只是看經念佛,參禪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