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齊紀四 昭陽作噩,一年



壬午,稱遺詔,以武陵王曄為衛將軍,與征南大將軍陳顯達並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西昌侯鸞為尚書令;太孫詹事沈文季為護軍。癸未,以竟陵王子良為太傅;蠲除三調及眾逋,省御府及無用池田、邸治。減關市徵稅。

先是,蠲原之詔,多無事實,督責如故。是時西昌侯鸞知政,恩信兩行,眾皆悅之。

魏山陽景桓公尉元卒。

魏主使錄尚書事廣陵王羽持節安撫六鎮,發其突騎。丁亥,魏主辭永固陵;己丑,發平城,南伐,步騎三十餘萬;使太尉丕與廣陵王羽留守平城,並加使持節。羽曰:"太尉宜專節度,臣正可為副。"魏主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汝無辭也。"以河南王乾為車騎大將軍、都督關右諸軍事,又以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皆為乾副,眾合七萬出子午谷。胤,辯之曾孫也。

鬱林王性辯慧,美容止,善應對,哀樂過人;世祖由是愛之。而矯情飾詐,陰懷鄙慝,與左右群小共衣食,同臥起。

始為南郡王,從竟陵王子良在西州,文惠太子每禁其起居,節其用度。王密就富人求錢,無敢不與。別作鑰鉤,夜開西州後閣,與左右至諸營署中淫宴。師史仁祖、侍書胡天翼相謂曰:"若言之二宮,則其事未易;若於營署為異人所毆及犬物所傷,豈直罪止一身,亦當盡室及禍。年各七十,餘生豈足吝邪!"數日間,二人相繼自殺,二宮不知也。所愛左右,皆逆加官爵,疏於黃紙,使囊盛帶之,許南面之日,依此施行。

侍太子疾及居喪,憂容號毀,見者嗚咽;裁還私室,即歡笑酣飲。常令女巫楊氏禱祀,速求天位。及太子卒,謂由楊氏之力,倍加敬倍。既為太孫,世祖有疾,又令楊氏禱祀。時何妃猶在西州,世祖疾稍危,太孫與何妃書,紙中央作一大喜字,而作三十六小喜字繞之。

侍世祖疾,言發淚下。世祖以為必能負荷大業,謂曰:"五年中一委宰相,汝勿措意;五年外勿復委人。若自作無成,無所多恨。"臨終,執其手曰:"若憶翁,當好作!"遂殂。大斂始畢,悉呼世祖諸伎,備奏眾樂。

即位十餘日,即收王融下廷尉,使中丞孔稚珪奏融險躁輕狡,招納不逞,誹謗朝政。融求援於竟陵王子良,子良憂懼,不敢救。遂於獄賜死,時年二十七。

初,融欲與東海徐勉相識,每托人召之。勉謂人曰:"王君名高望促,難可輕{敝衣}衣裾。"俄而融及禍。勉由是知名。太學生會稽魏準,以才學為融所賞;融欲立子良,準鼓成其事。太學生虞羲、丘國賓竊相謂曰:"竟陵才弱,王中書無斷,敗在眼中矣。"及融誅,召準入舍人省詰問,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

壬寅,魏主至肆州,見道路民有跛、眇者,停駕慰勞,給衣食終身。

大司馬安定王休執軍士為盜者三人,以徇于軍,將斬之。魏主行軍遇之,命赦之,休不可,曰:"陛下親御六師,將遠清江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為攘盜,不斬之,何以禁奸!"帝曰:"誠如卿言。然王者之體,時有非常之澤。三人罪雖應死,而因緣遇朕,雖違軍法,可特赦之。"既而謂司徒馮誕曰:"大司馬執法嚴,諸君不可不慎。"於是軍中肅然。

臣光曰:"人主之於其國,譬猶一身,視遠如視邇,在境如在庭。舉賢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則封域之內無不得其所矣。是以先王黈纊塞耳,前旒蔽明,欲其廢耳目之近用,推聰明於四遠也。彼廢疾者宜養,當命有司均之於境內,今獨施於道路之所遇,則所遺者多矣。其為仁也,不亦微乎!況赦罪人以橈有司之法,尤非人君之體也。惜也!孝文,魏之賢君,而猶有是乎!

戊申,魏主至并州。并州刺史王襲,治有聲跡,境內安靜,帝嘉之。襲教民多立銘置道側,虛稱其美;帝聞而問之,襲對不以實。帝怒,降襲號二等。

九月,壬子,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勃海高聰等來聘。

丁巳,魏主詔車駕所經,傷民秋稼者,畝給谷五斛。

辛酉,追尊文惠太子為文皇帝,廟號世宗。

世祖梓宮下渚,帝於端門內奉辭,轀輬車未出端門,亟稱疾還內。裁入閣,即於內奏胡伎,鞞鐸之聲,響震內外。丙寅,葬武皇帝於景安陵,廟號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