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 起屠維大淵獻二月,盡重光赤奮若六月,凡二年在奇



中尉梁守廉與諸宦官馬進潭、劉承偕、韋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殺吐突承璀及澧王惲,賜左、右神策軍士錢人五十緡,六軍、威遠人三十緡,左、右金吾人十五緡。

閏月,丙午,穆宗即位於太極殿東序。是日,召翰林學士段文昌等及兵部郎中薛放、駕部員外郎丁公著對於思政殿。放,戎之弟;公著,蘇州人;皆太子侍讀也。上未聽政,放、公著常侍禁中,參預機密,上欲以為相,二人固辭。

丁未,輟西宮朝臨,集群臣於月華門外。貶皇甫鎛為崖州司戶,市井皆相賀。

上議命相,令狐楚薦御史中丞蕭俛。辛亥,以俛及段文昌皆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楚、俛與皇甫鎛皆同年進士,上欲誅鎛,俛及宦官救之,故得免。壬子,杖殺柳泌及僧大通,自餘方士皆流嶺表,貶左金吾將軍李道古循州司馬。

癸丑,以薛放為工部侍郎,丁公著為給事中。

二月丁丑,乙卯,尊郭貴妃為皇太后上御丹鳳門樓,赦天下。事畢,盛陳倡優雜戲於門內而觀之。丁亥,上幸左神策軍觀手搏雜戲。庚寅,監察御史楊虞卿上疏,以為:"陛下宜延對群臣,周遍顧問,惠以氣色,使進忠若趨利,論政若訴冤,如此而不致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趙知微亦上疏諫上游畋無節。上雖不能用,亦不罪也。壬辰,廢邕管,命容管經略使陽旻兼領之。

安南都護桂仲武至安南,楊清拒境不納。清用刑慘虐,其黨離心。仲武遣人說其酋豪,數月間,降者相繼,得兵七千餘人。朝廷以仲武為逗遛,甲午,以桂管觀察使裴行立為安南都護。乙未,以太僕卿杜式方為桂管觀察使。丙申,貶仲武為安州刺史。

丹王逾薨。

吐蕃寇靈武。

憲宗之末,回鶻遣合達乾來求婚尤切,憲宗許之。三月,癸卯朔,遣合達乾歸國。

上見夏州觀察判官柳公權書跡,愛之。辛酉,以公權為右拾遺、翰林侍書學士。上問公權:"卿書何能如是之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筆諫也。公權,公綽之弟也。

辛未,安南將士開城納桂仲武,執楊清,斬之。裴行立至海門而卒。復以仲武為安南都護。

吐蕃寇鹽州。

初,膳部員外郎元稹為江陵士曹,與監軍崔潭峻善。上在東宮,聞宮人誦稹歌詩而善之。及即位,潭峻歸朝,獻稹歌詩百餘篇。上問:"稹安在?"對曰:"今為散郎。"夏,五月,庚戌,以稹為祠部郎中、知制誥。朝論鄙之。會同傣食瓜於閣下,有蠅集其上,中書舍人武儒衡以扇揮之曰:"適從何來,遽集於此!"同僚皆失色,儒衡意氣自若。

庚申,葬神聖章武孝皇帝於景陵,廟號憲宗。

六月,以湖南觀察使崔群為吏部侍郎,召對別殿。上曰:"朕升儲副,知卿為羽翼。"對曰:"先帝之意,久屬聖明,臣何力之有!"

太后居興慶宮,每朔望,上帥百官詣宮上壽。上性侈,所以奉養太后尤為華靡。

秋,七月,乙巳,以鄆、曹、濮節度為天平軍。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令狐楚坐為山陵使,部吏盜官物,又不給工人傭直,收其錢十五萬緡為羨餘獻之,怨訴盈路。丁卯,罷為宣、歙、池觀察使。

八月,癸已,發神策兵二千浚魚藻池。戊戌,以御史中丞崔植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己亥,再貶令狐楚衡州刺史。

上甫過公除,即事游畋聲色,賜與無節。九月,欲以重陽大宴。拾遺李珏帥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園陵尚新,雖陛下就易月之期,俯從人慾;而《禮經》著三年之制,猶服心喪。遵同軌之會始離京,告遠夷之使未復命。遏密弛禁,蓋為齊人。合謀後庭,事將未可。"上不聽。

戊午,加邠寧節度使李光顏、武寧節度使李愬並同平章事。

冬,十月,王承宗薨,其下秘不發喪,子知感、知信皆在朝,諸將欲取帥於屬內諸州。參謀崔燧以承宗祖母涼國夫人命,告諭諸將及親兵,立承宗之弟觀察支使承元。承元時年二十,將士拜之,承元不受,泣且拜,諸將固請不已。承元曰:"天子遣中使監軍,有事當與之議。"及監軍至,亦勸之。承元曰:"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年少,欲使之攝軍務,承元請盡節天子以遵忠烈王之志,諸公肯從之乎!"眾許諾。承元乃視事於都將聽事,令左右不得謂己為留後,委事於參佐,密表請朝廷除帥。庚辰,監軍奏承宗疾亟,弟承元權知留後,並以承元表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