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十七 起玄勣閹茂八月,盡上章困敦,凡八年有奇



吐蕃祿東贊屯青海,遣使者論仲琮入見,表陳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上不許,遣左衛郎將劉文祥使於吐蕃,降璽書責讓之。

秋,八月,戊申,上以海東累歲用兵,百姓困於徵調,士卒戰溺死者甚眾,詔罷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伯竇德玄等分詣十道,問人疾苦,黜陟官吏。德玄,毅之曾孫也。

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等破百濟餘眾及倭兵於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峴城,詔孫仁師將兵浮海助之。百濟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師與仁願、仁軌合兵,勢大振。諸將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與新羅王法敏將陸軍以進,仁軌與別將杜爽、撫餘隆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入白江,以會陸軍,同趣周留城。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唯別帥遲受信據任存城,不下。

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仕百濟為達率兼郡將,猶中國刺史也。蘇定方克百濟,常之帥所部隨眾降。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柵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險以應福信,百濟既敗,皆帥其眾降。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將其眾,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孫仁帥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向者所託,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給其糧仗,分兵隨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高麗。

詔劉仁軌將兵鎮百濟,召孫仁帥、劉仁願還。百濟兵火之餘,比屋凋殘,殭屍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塗,立橋樑,補堤堰,復陂塘,課耕桑,賑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闔境各安其業。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劉仁願至京帥,上問之曰:"卿在海東,前後奏事,皆合機宜,復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願曰:"此皆劉仁軌所為,非臣所及也。"上悅,加仁軌六階,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築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齎璽書勞勉之。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冬,十月,辛巳朔,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元。

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

是歲,大食擊波斯、拂菻,破之;南侵婆羅門,吞滅諸胡,勝兵四十餘萬。

麟德元年甲子,公元六六四年

春,正月,甲子,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初,李靖破突厥,遷三百帳於雲中城,阿史德氏為其長。至是,部落漸眾,阿史德氏詣闕,請如胡法立親王為可汗以統之。上召見,謂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故更為單于都護府,而使殷王遙領之。

二月,戊子,上行幸萬年宮。

夏,四月,壬子,衛州刺史道孝王元慶薨。

丙午,魏州刺史郇公孝協坐贓,賜死。司宗卿隴西王傅義等奏孝協父叔良死王事,孝協無兄弟,恐絕嗣。上曰:"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協有一子,何憂乏祀乎!"孝協竟自盡於第。

五月,戊申朔,遂州刺史許悼王孝薨。

乙卯,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

秋,七月,丁未朔,詔以三年正月有事於岱宗。

八月,丙子,車駕還京師,幸舊宅,留七月;壬午,還蓬萊宮。

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兼右相,大司憲竇德玄為司元太常伯、檢校左相。冬,十月,庚辰,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展效。臣問以'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應募,爭欲從軍,或請自辦衣糧,謂之"義征",何為今日士卒如此?'鹹言:'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人心亦殊。曩時東西征役,身沒王事,並蒙敕使弔祭,追贈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遼海者,皆賜勛一轉。自顯慶五年以來,征人屢經渡海,官不記錄,其死者亦無人誰何。州縣每發百姓為兵,其壯而富者,行錢參逐,皆亡匿得免;貧者身雖老弱,被發即行。頃者破百濟及平壤苦戰,當是時,將帥號令,許以勛賞,無所不至;及達西岸,惟聞枷鎖推禁,奪賜破勛,州縣追呼,無以自存,公私因弊,不可悉言。以是昨發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非獨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勛級以為榮寵;而比年出征,皆使勛官挽引,勞苦與白丁無殊,百姓不願從軍,率皆由此。'臣又問:'曩日士卒留鎮五年,尚得支濟,今爾等始經一年,何為如此單露?'鹹言:'初發家日,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臣檢校軍士所留衣,今冬僅可充事,來秋以往,全無準擬。陛下留兵海外,欲殄滅高麗。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兵,還成一國。今既資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眾有此議,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處置,恐師眾疲老,立效無日。逆耳之事,或無人為陛下盡言,故臣披露肝膽,昧死奏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