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十七 起玄勣閹茂八月,盡上章困敦,凡八年有奇



上深納其言,遣右威衛將軍劉仁願將兵渡海以代舊鎮之兵,仍敕仁軌俱還。仁軌謂仁願曰:"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略高麗,其事非易。今收穫未畢,而軍吏與士卒一時代去,軍將又歸;夷人新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不如且留舊兵,漸令收穫,辦具資糧,節級遣還;軍將且留鎮撫,未可還也。"仁願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雲吾多留兵眾,謀據海東,幾不免禍。今日唯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仁軌曰:"人臣苟利於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海東。上從之。仍以扶餘隆為熊津都尉,使招輯其餘眾。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宦者王伏勝發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議之。儀因言:"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上意亦以為然,即命儀草詔。

左右奔告於後,後遽詣上自訴。詔草猶在上所,上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猶恐後怨怒,因紿之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儀先為陳王咨議,與王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後於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十二月,丙戌,儀下獄,與其子庭芝、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戊子,賜忠死於流所。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政事,為司禮太常伯,左肅機鄭欽泰等朝士流貶者甚眾,皆坐與儀交通故也。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瑋、西台侍郎孫處約並同東西台三品。

麟德二年乙丑,公元六六五年

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復與吐谷渾和親,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許。

二月,壬午,車駕發京師,丁酉,至合璧宮。

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李勣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三月,甲寅,以兼司戎太常伯姜恪同東西台三品。恪,寶誼之子也。

辛未,東都乾元殿成。閏月,壬申朔,車駕至東都。

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

夏,四月,戊辰,左侍極陸敦信檢校右相;西台侍郎孫處約、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瑋並罷政事。

秘閣郎中李淳風以傅仁均《戊寅歷》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極曆》,更撰《麟德歷》;五月,辛卯,行之。

秋,七月,己丑,兗州都督鄧康王元裕薨。

上命熊津都尉扶餘隆與新羅王法敏釋去舊怨;八月,壬子,同盟於熊津城。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稱"封禪舊儀,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發,至日,妾請帥內外命婦奠獻。"詔:"禪社首以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壬戌,詔:"封禪壇所設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並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諸郊祀亦宜準此。"又詔:"自今郊廟享宴,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丙寅,上發東都,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列營置幕,彌亘原野。東自高麗,西至波斯、烏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時比歲豐稔,米斗至五錢,麥、豆不列於市。

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陽,竇德玄騎從。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許敬宗自後躍馬而前曰:"昔顓頊居此,故謂之帝丘。"上稱善。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無學;吾見德玄不能對,心實羞之。"德玄聞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勣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