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聯考:熟悉考綱 摸準路徑 提高實效

  聯考語文學科總複習看似不著邊際,其實有規律可循。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複習才能取得實效?熟悉考綱,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複習方案,在實踐中提高各種能力,調整應試態度,進行必要的心理訓練等等,這些方法無疑能夠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聯考語文學科總複習有點像過草地,望去茫茫一片,不似過雪山那樣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前面橫斷幾座山峰,於是有人慨嘆語文總複習無處下手。
其實,語文總複習看似平平,越是像過草地,越要求摸準路徑。只有摸準路徑,才能提高複習實效。
聯考語文總複習摸準路徑,必須關注以下幾點——
關注點一:“訓練點”與“能力點”掛鈎
聯考總複習,大家都在那裡矻矻盡力,但是複習的收效卻是大不一樣的:有的把“訓練點”僅僅放在做模擬試題上,眼睛只盯著做某省某市某地區的模擬試題,以為這裡有什麼新信息,訓練的目標就是做完這些套試題。學生則到處蒐集各種複習參考書,把自己淹沒在題海中,這樣做往往事倍功半。
聯考語文要想取得實效,必須把“訓練點”與“能力點”掛鈎。適當地做一些聯考模擬訓練題本身沒有錯,關鍵看你怎么做。如果只講求數量,不注意質量,也就是做了一份試題後沒有總結“類型題”的解題思路,沒有在解題能力上查找自己存在的問題,那么做題再多也是收效不大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做聯考模擬試題不在多,而在精:一方面要精選若干套模擬訓練題,以之為依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能力點”作為訓練的目標。也就是在解題訓練中著眼於提高某種能力或某幾種綜合能力,例如認識能力、思辨能力、聯想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斷能力、表述能力等等。
有的教師可能認為這些能力靠平時養成,聯考複習再講能力就有點遠水不解近渴了,不如給學生一些試題答案和試題簡析更為實在。其實不然,“能力點”是可以通過“訓練點”來落實的。訓練的途徑是每一次訓練都把提高某種能力或某幾種能力設為目標,通過強化學生的解題意識和掌握解題思路尤其是解決類型題的思路來達到目的。否則,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種試題只能疲於奔命,結果收效甚微。學生在做題中反覆出現的問題,往往根源只在某一處,就是某種能力有缺失。
舉2005年聯考北京卷第24小題考查續寫為例,試題要求“先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然後寫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做這道題首先是個認識能力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審題能力問題,不少考生對“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這句話的理解有偏差,於是答非所問。如果我們今年以這道題為訓練題,學生也出現類似問題的話,我們就不能僅僅從解題的角度來找原因,而要從能力的角度來找原因,要通過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來落實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提高了,認識能力的提高就落在了實處。學生提高了認識能力,就有能力自己在實踐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摸索更多的經驗。
關注點二:“著力點”與“考查點”掛鈎
聯考語文複習的“著力點”在什麼地方往往決定功效的大小。如果把“著力點”僅僅放在“多見一些題型”上,這種認識和做法是片面的,也是收效不大的。
正確的做法是把複習的“著力點”與“考查點”結合起來:每做一次練習,都要心中清楚這次訓練和《考試大綱》中哪一部分有關係,弄清楚聯考語文的試卷結構,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點,清楚每一道題的“考查點”,也就是經常問問自己“這道題考查什麼?”進而想一想針對這樣的“考查點”,相應的解題思路是什麼,解答的要求是什麼,避免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從以往聯考和模擬測試來看,丟分的原因往往不在知識積累上,而在不清楚某道題究竟要考什麼,自己要答什麼,怎樣答才合乎要求。
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熟悉《考試大綱》,自覺地把自己的複習與考綱聯繫起來,自覺地把每一次解題過程和“考查點”聯繫起來。可能有的老師認為這樣很繁瑣,沒有那么多時間做這些事情。其實只要養成習慣,學生增強了這樣做的意識,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自己去做,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一旦這種能力形成了,學生在見到一道考題時就容易做到“第一反應迅速到位”,並且在解題的過程中藉助以往對應考點的解題思路來推知未知。
關注點三:“常考點”與“新特點”掛鈎
經歷若干次聯考有了備考指導經驗的教師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善於總結經驗,掌握“常考點”:常考的東西一般是重要的,重要的東西往往常考。不要因為已經考過而忽視該方面的複習;另一方面,千萬不要滿足於已有的東西,凝滯的經驗有時會成為前進的阻力,單純而大量地訓練老題型老思路,是聯考複習做無用功的重要原因。
聯考年年既有穩定的一面也有創新之處,如果我們只重視老題型而忽視新題型或“新考點”,那么學生往往用老思路去解決新問題,結果南轅北轍;如果我們過多地關注新題型而削弱了“常考點”或老題型的訓練,也不利於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複習實效。
換個角度說,每年各個自主命題省市的聯考試題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不注意研究某個地區試題的特點,那么聯考複習就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要想把握某地區聯考試題的命題動向,可以拿該地區上一年的試題做研究並適當地參照其他試卷的新趨勢。例如研究2005年聯考某地區試卷的語用題,可以看出與其他試卷的共同點是開放,在這個總的趨勢下,還有一些地方特色,例如試題內容更加注意聯繫生活和實用化,更加注意聯繫學生的實際、聯繫課本,解題要求更趨發散、演繹,答案更趨個性化等等。面對這樣的考查趨勢,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訓練來提高學生做這類試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複習實效。
關注點四:“得分點”與“失分點”掛鈎
臨近聯考複習,我們不要只關注“得分點”而忽視“失分點”。
就拿聯考作文來說,平時我們訓練的重點往往在怎樣打開作文思路上,這無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減少“失分點”,也會讓成績在一點一滴中流失:有的考生不注意作文試題是否有“自擬題目”的要求,造成丟分;有的考生無視作文的字數要求,結果被扣字數分;有的考生不注意作文的卷面要求,字寫得讓閱卷教師看不清楚,會大大影響作文成績。這些看似小問題,其實聯考無小事,這裡丟一點那裡丟一點,就會發生“木桶效應”,導致成績上不去。
換個角度說,我們平時的語文複習,基本上是按照學校統一的複習計畫進行。臨近聯考時,應該根據自己經常的“失分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自己的“個性化複習方案”。方法是把自己平時做過的若干卷子作一番分析,找出自己丟分頻率較高的類型題,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如果覺得自己的薄弱環節是古詩詞鑑賞,那就可以多做一些古詩詞鑑賞題;如果覺得自己平時在現代文閱讀上丟分較多,就重點突破現代文閱讀,通過多做幾次現代文閱讀訓練,摸清自己解題思路上存在的問題,積累一些解題經驗,增強閱讀題的解答能力。
在這個調整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方面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認清自己主要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不要覺得這也是薄弱環節,那也是薄弱環節,結果還是無法實現重點突破。聯考在即,我們應該找到能夠收到最大實效的複習領域,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注點五:“解題訓練”與“心理訓練”掛鈎
聯考複習訓練不要只關註解題訓練,還要關注心理訓練。臨近聯考,有些學生可能會產生一種焦慮心態,正像一位待考學生所說:“我平時語文成績還可以,但隨著聯考臨近卻找不到做語文試卷的感覺了,心裡很著急。”其實這不是什麼反常的表現,很多學生臨考時都有相似的感覺: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會了,好像處處是漏洞。這個時候,不要自己嚇唬自己,要多給自己發出一些正面的暗示。語文這個學科的特點就是面兒很廣,望去茫茫一片,但是,一定是有路徑可循的。要指導學生進行梳理,把所學的“一大片”梳理成“一條線”,指導學生糾正認為“語文無法複習”,“老虎吃天——不知從何下爪”的錯誤認識,否則學生會產生焦躁情緒,加重心理壓力。要指導學生多給自己發出下面這樣的信息:“工夫不負苦心人”“聯考和平時的考試沒什麼大的區別,只要正常發揮就可以了”“第一科考試有點緊張是正常的”等等,從而穩定學生的情緒,增強學生的信心。須知“夫戰,勇氣也”,第一門考試,氣可鼓不可泄。
心理訓練還包括調整應試態度,有的考生平時不肯在語文上合理投入,抱著臨場發揮的幻想。其實語文和其他學科一樣,是不能靠臨場發揮來取得優勝的。還有的考生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例如考前背好一篇作文,在考場上不管什麼題目什麼要求,往上一套了事。這種想法十分有害,因為“另起爐灶”的作文往往會一敗到底。就拿去年的北京卷作文題來說,有“寫一篇議論文”的明確要求。我們在聯考閱卷中屢屢發現考生漠視這個寫作要求,寫成抒情散文、記敘文甚至詩歌,這當然會大大影響作文成績。
有的考生抱著另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例如去年聯考前收到這樣一封來信:“您好!我是一名應屆高三學生。我很關注聯考作文,想在這一方面有些亮點,寫點讓人意想不到的文章。幾天前,我想到一種沒有見過的作文形式,就是圖文並用,不知會不會被判為在試卷中做標記呢?我一直認為這是‘走鋼絲作文’,沒敢寫,也沒把這個想法告訴我們語文老師……”這封來信頗具代表性,信中反映出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那就是企望以花樣翻新取勝,只想在文章的形式上玩花樣,而不是靠增強文章的內涵取勝: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篇首來一段“題記”,儘管因與文章內容毫不沾邊而顯得不倫不類;有的全文分為好多個小節,每個小節取一個小標題,這種形式不是絕對不能用,但是如果運用這種形式反而把文章弄得支零破碎,那就弄巧成拙了;有的考生把明明不適合用話劇形式表達的內容用話劇形式表達,結果非驢非馬,讓人為之嘆惜。
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有針對性地把心理訓練引入聯考複習,通過心理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備考訓練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