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填志願前,帶著孩子轉高校

困惑家長林先生: 
 

我家孩子堅持非名校不上,凡外地不去,考不好就復讀,我們可該怎么辦呢?

  “五一”這天,家住上海田林的劉女士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應邀去美國講學的老公5月3日才能趕回來;5月5日是女兒18歲的生日。為給女兒這個成人紀念日附帶一點特殊意義,一家三口報名參加了一個志願者團,將去崇明島某養老院做一天義工;還有一項重要活動,就是舉家去一趟福建,實地考察一下位於海邊的廈門大學和陳嘉庚文理學院。

  女兒是今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帶孩子考察學校,是劉女士從幾個姐姐那裡得來的重要經驗。去年和前年,兩個小外甥分別高中畢業,大姐、二姐都把輔導兒子選擇大學當做家庭的頭等要事。

  在美國當醫生的二姐安舟在她後來寫的一篇隨筆——《擇校散記》中做了這樣的記敘:在乍暖還寒的春假中,我們一家從馬里蘭出發,沿大西洋海岸北上,訪問了賓大、耶魯、布朗、哈佛、達特茅斯、阿姆赫斯特、康奈爾和史沃斯摩。暑假間又利用周末,訪問了家門口的約翰·霍普金斯、喬治城、馬里蘭以及南方的杜克。有些校園我們曾經以朝聖心情參觀過。這次我們在每個大學逗留一天,參加學校信息講座,隨同學生嚮導瀏覽校園,大略體味學校的教育理念、學術環境、人文氛圍和居住品質。

  在北京工作的大姐也是如此。自兒子進入高三,她便開始有意識地在周六、周日安排這樣的“功課”,帶著孩子不僅遍訪了北京的名校,而且把一些市屬院校如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工學院甚至遠在大興的北京印刷學院也一一走到;寒假暑假,還跑到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大學等外地學校去探訪。

  花這么大的工夫,下這么大的氣力考察學校,是因為她們姐妹幾個共同認識到,“好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送孩子上大學,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讀幾本書、學一點就業的本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通過考察校園,可以讓孩子提前感受大學的環境和氛圍,讓孩子學會比較、選擇和認同。”

  到學校實地考察,不能一般性地走馬觀花,需要特別留心幾個方面。

  首先,要認真選擇和孩子實力相當的學校。家長應該對孩子模擬考試成績在全校、全區大排名位次心中有數,作有針對性的選擇,避免做無用功。2006年北京市海淀區招生考試中心網站開設了“個性化服務”的項目,只要你把孩子模擬考試的成績輸入進去,即刻便會看到近兩年在這個分數段錄取的學校名單。當然,考慮到孩子可能臨場超常發揮,不妨把範圍再擴大一點。

  在找到與孩子成績基本對應的學校以後,就應該根據孩子平時的學習興趣、愛好來了解這些學校的專業設定情況,進行再選擇。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實力強的專業、也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專業,即便是一流的學校,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一流,這就很需要參考一下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學科名單以及國家一級學科單位排名榜。有些學校名氣一般,但部分專業很強,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原屬機械工業部的上海理工大學,現在是一所市屬學校,學校不大,名氣也不算響。但能源動力是學校的王牌專業,屬於國家一級學科,擁有兩個院士,設有博士點、碩士點,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第三。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前途,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時專業比學校更重要。

  有的家長和學生好走極端:非名校不上,凡外地不去。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會耽誤孩子的前程!在北京、上海連續幾年的聯考錄取信息上可以發現,一些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名校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等等,在當地都是趨之若鶩,爭著打破頭的學校,在京滬的錄取分數卻幾乎接近最低分數線,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有人告訴我,北京一些家長不願意孩子去中山大學的理由有三,一是廣東氣候熱,害怕不適應;二是距離太遠,往返路費貴;三是擔心那裡商業氣氛太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武漢大學招生就業處曾做過一個生源統計,發現北京報考武大的考生60%多都集中在海淀區中關村一帶,這說明在高校、科研院所這些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武漢大學還是有很好的聲譽和名氣的。所以,為孩子填報志願,選擇的名校決不能僅限於當地的一所兩所,而應該放開眼去看50所、甚至100所,然後從中準確地找到自己希望的學校。

  其次,應該特別留心一個學校的發展歷史以及辦學理念。這種個性往往可以從一個學校的校訓中找到,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天津大學的“實事求是”、河南大學的“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等等,無不體現了不同學校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和人才培養特色。在實地考察的時候,用心尋訪那些歷史的痕跡,一定會找到和自己心靈相通的東西。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切忌望校名而作主觀臆斷。中國有不少大學是以學校所在地的省份或省會城市來命名的,如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吉林大學等等。有人說,以省會城市命名的大學一般歷史長於以省份命名的大學,辦學水平也高於以省份命名的大學。其實也不盡然,既有武漢大學早於湖北大學、南京大學早於江蘇大學,也有四川大學先於成都大學、河南大學先於鄭州大學、東北大學先於遼寧大學,總而言之,情況各不相同,辦學歷史和風格也各有千秋。所以,考察是選擇的前提,不能用一個標準去做簡單判斷。

  對一個學校的環境布局、建築風格甚至綠化程度,還有學生的宿舍、食堂也應該當做考察的硬指標,需要實地感受一番。那些風光優美並富有浪漫情調的校園,往往最容易讓人動心!

  這樣的考察是有效的。劉女士那位本來恐懼到外地去的女兒,今年春節之際考察了具有“亞洲最美的校園”之稱的武漢大學,當她在湖光山色中流連,在櫻花大道,在老齋舍,自己便認定武漢大學要比上海那些平面的校園美麗多了,願意把這裡作為第一志願填報。

  想想吧,讓孩子在人文薈萃的學府,沐浴在智者傳道的春風中,蕩漾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探尋事業方向,結交朋友同道,從這裡張開人生之船的風帆去遠航,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