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視角看“80後”一代

  “80後”是在計畫生育國策下伴隨著市場經濟生長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群體。與“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並經歷了“文革”的50―70年代的人相比,在社會轉型與歷史巨變中成長起來的“80後”可以說是獨特的一群。在家中,他們是父母唯一的寶貝;一出生,他們就趕上了改革開放,物質、經濟、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好時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享受了相對而言最多的教育以及電視、網際網路等帶來的最豐富資訊。他們思想新銳,思維多元,行為開放,個性張揚,敢於冒險,追逐時尚,注重自我,技能國際化(外語好,懂電腦,會開車)。他們愛玩電子遊戲,喜歡網上購物,習慣刷卡消費。他們消費欲望強烈,“我喜歡,所以我消費”、“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消費理念與行為引領了市場新潮流。近年來,“80後”不同以往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方式被媒體放大並呈現在大眾視線里。

公眾對“80後”的議論可謂毀譽參半,批評之聲一直不絕於耳。有人歸納了“80後”的8大缺點:虛榮,盲目攀比;缺乏愛心,不懂得感恩;懦弱、缺乏責任感;自私自我,孤獨頹廢;享樂主義、自理能力差;精於算計、過於現實;缺乏誠信;浮躁,急功近利。

“80後”是21世紀承上啟下的一代。與前輩相比,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不容忽視的弱點。在如何看待“80後”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更開闊的視角、更平和的心態、更深刻的思考。“80後”現象其實不過是青春生長期、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現象的反映。人是環境的產物,年輕一代的品行與人格是家庭、社會薰陶教育的結果。“80後”是市場經濟社會與獨生子女家庭孵化的“蛋”。關注、觀察、分析、思考“80後”現象,了解他們的特徵與成長軌跡,目的是弄清我們所進行的變革給我們的年輕一代帶來了什麼,並將給社會帶來什麼,以明晰歷史,校正未來。

應該說,為數兩億多的“80後”是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沒受過前輩所受的思想禁錮及缺吃少穿的困窘,卻享有比前輩更多的受教育及自我發展的機會。沒有改革開放的環境,就不會有劉翔、姚明、郎朗這樣具有獨特個性、風采和魅力的“80後”傑出人物;沒有家庭寬鬆的教育環境,就不會有學歷不算高、學習不算好卻創業幾年身價上億的it業界新貴李想、戴志康等的出現。同樣,也正是有了當今社會的種種不良風氣,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家庭學校的畸形教育,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孤獨少伴的生長環境,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不斷膨脹的物慾情慾等等,才浸染、催化出一些帶有人格缺陷的“80後”。細看所謂“80後”的缺點、毛病,在其前輩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對“80後”自身的弱點,不應一味指責,社會有責任去幫助引導。而完善、提升自身素質,改善、淨化社會環境,建立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有利於社會公正與和諧的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制度及社會、法律制度,是“80後”的前輩們的首要任務。對於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中的“80後”來說,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學習前輩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培養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愛與協作的能力,則是亟待做好的功課。

我們期待正在或即將破殼而出的“80後”是能展翅翱翔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