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考公務員熱說明了什麼

  在越來越龐大的考公務員隊伍中,應屆畢業的博士生成為數量迅速增長的一族。包括清華、北大、社科院、人大等名牌高校在內,考公務員成了博士生的一個普遍選項,在那些從校門到校門的年輕博士生中,未報名者成了稀有動物。

我堅定地認為,這不是好事。這種現象至少說明了兩點:當公務員總的來說利益巨大,對博士生們有莫大的吸引力;博士學位比較好拿,因此博士生們才會不顧機會成本與年齡劣勢(本來就差異不大),甘願與碩士生、本科生、大專生同場競爭。

有人會說,公務員收入並不高,許多人考公務員是盲目跟風。這不是事實。在中國現階段,工資常常不是收入的主體,獎金、灰色收入、福利待遇等等才是收入的主要來源,加上出國、培訓、晉升等方面的好處,使得公務員成了香餑餑。畢竟,博士的就業形勢總體上要好於學位較低者,處在高速擴張中的地方高校對博士幾乎是有求必應。對國人來說,當高校教師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博士一族則紛紛意識到,當公務員是更好的選擇,也勝過了上外企、到大公司,別的出路更不必提了。

這是好事么?顯然不是。學而優則仕是我們在農業經濟時代的傳統,但長期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與“官本位”的結果是中國錯過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全球第一波,進而造成了中國近代的痛苦經歷。博士考公務員熱很可能彰顯了一種社會現象:官本位的復甦。這才是值得警惕的,因為這將妨礙我們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而可能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

博士學位好拿的現象同樣值得深思。每年招生5萬多使得中國在校博士生數量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但中國博士的質量卻難說達到了同樣的程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中國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才20來年,歐美國家則經歷了逾百年的歷史,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高級人才培養制度。

以美國為例,整個博士階段,理工科通常是3-4年,人文與社會科學5-15年不等,通常為7年左右。每個人都有一個由3-5專家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按一定程式對博士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檢查。在學期間發表文章與否並不重要,學位論文是關鍵,達不到要求者不能畢業。整個制度設計體現寬進嚴出的特點,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比較高。美國科學發達、學術研究水平高與此有相當的關係。

反觀中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博士生的學制偏短,無論是文科、理科還是工科,也無論是否跨專業報考,一般都是3年畢業,總體上延續本科、碩士階段“嚴進寬出”的特點。博士培養制度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培養高級研究型人才,但中國目前的設計卻難以實現這一目的,通常的模式是:第一年修得規定學分中的大部分,第二年發表文章、開題、寫論文,第三年答辯、找工作。真正用於研究的時間只有大約一年時間。而對於需要賺取生活費或籌集學費的博士生而言,上述研究時間還要打折扣——大部分的時間用於與研究、學習關係不大的經濟活動,已經成家者還有家事的打擾。可見,能修完學分、發表規定數量的文章、按期拿出一篇10多萬字的學位論文已經是盡力了,學術創新對他們實在是苛求。

有必要指出,學制短、“博士好拿”也導致現有官員熱衷於獲取博士學位。由於官員們握有資源,導致具有把關作用的“嚴進”變成了“寬進”,“寬進寬出”自然不可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博士。可見,這樣的官員拿的不過是“真的假文憑”,他們並沒有學到東西,卻降低了博士平均水準,損害了整個博士培養制度。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博士考公務員熱給我們的啟發至少有兩點:

第一,政府的功能是服務,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如何提供有效服務,引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還大有工作可做。博士考公務員熱凸顯政府支配社會資源的權力太大了。雖然近年來行政改革的力度很大,但簡政放權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行政部門權力過大的現象越來越突出。

第二,現行博士培養制度到了改進的時候了,否則,中國在體現國家總體實力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永遠難以趕上已開發國家水平。改進的辦法是:延長博士生學制,給博士生提供進行學術研究的必要物質條件,在此基礎上,把博士培養的原則從“嚴進寬出”改為“寬進嚴出”。雖然有的高校已經開始延長博士生學制的嘗試,但整個博士培養制度的調整,靠個別高校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部應該拿出構想和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