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考: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之重

  公務員職業的種種顯性和隱性的好處,加上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使得原來只是錄用政府工作人員的考試,變成了全國高學歷人才競爭最激烈的“中國最難的考試”

2004年10月18日下午,山城重慶萬州區。

50歲出頭的“棒棒”(搬運工)余繼奎走在狹窄的人行道上,他的扁擔不小心碰到了39歲的婦女曾慶容。爭吵之中,曾打了餘一耳光,而曾的丈夫胡權宗說了一句激起眾怒而導致整個事件升級的話:我是國家公務員,出了什麼事情花錢就可以擺平!

——11月份,在幾位中國的社會學家的一次聚會上,這一事件,被作為了公務員考試熱的一個旁註被提了出來。

“中國第一考”

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實在是熱。

據人事部統計,2006年國家公務員招錄考試,中央國家機關有97個部門8662個職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但到10月28日國家公務員考試網上報名截止日,全國總報考人數已接近100萬,有36.5萬人參加考試,在一些熱門職位上,錄取比例超過1000:1.

這意味著,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遠遠超過高考和考研,被許多網友稱為“中國第一考”。

事實上,自2001年中央、國家機關招考實行網上報名以來,報名人數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別達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增長幅度分別為89%、95%、197%、50.3%。

而且,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高學歷的越來越多,一個盛行的說法是,國家機關的公務員考試隊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

連一些已經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而加入報考大軍。數字顯示,今年社會在職人員的報考人數顯著上升,與去年相比提高了18.7%。

二十年的風水輪流轉

事實上,萬州“10.18事件”中的胡權宗並不是國家公務員,在次日凌晨的一次電視採訪中,他承認自己是昊盛房地產水果批發市場的一名臨時工。

社會學家舉出這個例子想表明的是,在“公務員考試熱”的情境下,民眾對公務員那些隱晦而複雜的心理。

從一開始引進公務員考試的改革開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謝小慶一直參與中國公務員考試的命題工作,他告訴記者:

“上世紀80年代時,伴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公務員考試作為一項重要的人事制度從國外引入中國,就此結束了政府機構遴選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組部制定了規定,叫‘凡進必考’,即國家機關凡補充人員都要通過考試。”

謝小慶介紹說,一開始公務員考試並不那么熱,自1994年第一屆正式的公務員考試起,至2000年,總共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員不過4萬多人。

在80年代,中國的年輕人對職業的選擇,並不以進政府機關為最理想目標。一項名為“中國青年的就業問題”的調查顯示,1984年時,九成以上的大學生對理工科感興趣,追求的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而到了80年代中後期,青年們開始重視經濟收入,同樣的調查顯示,這個時期,對理工科感興趣的大學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從事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高的職業;若“雙高”達不到,則選“單高”,經濟收入可以暫不考慮。

到了90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經商熱”成為社會的聚焦點,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員“下海”。不過,一位在當年就頗有影響的學者告訴記者,“公務員里那時真正下海的還是有資源有本事的官員居多,他們利用開始時的權力和擁有的便利資源為自己淘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2年後,另一份名為《92青年熱點透視》的調查報告顯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當時青年“最迫切需要”,成群結隊的大學生開始踴躍奔赴沿海開放地區。

這種“好日子”在1995、1996年左右隨著國家巨觀調控而開始變得不再那么自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陸學藝說,“到了1995年,通貨趨冷,銀根緊縮,大量的下海者又紛紛上岸。”

而現在之所以出現了公務員考試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在分析了改革開放這二十多年的社會職業變遷之後說,“這和大環境相關,也和公務員職業在當前的社會地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