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準備的納稅調整

  稅法與《企業會計制度》對壞賬準備計提方法的規定不盡相同,使得一些企業在會計核算與繳納稅款方面出現了差錯,引發了不必要的麻煩。 
相關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的壞賬損失,原則上應按實際發生額據實扣除,也可以按規定自主提取壞賬準備金,除另有規定外,壞賬準備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過年末應收賬款餘額的5‰。但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只能採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和計提比例由企業自行確定。 
  採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的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前應如何處理?舉例說明如下:某企業第一年年初應收賬款餘額為零,年末應收款項餘額為2000000元;第二年年末餘額為800000元;第三年年末餘額為600000元,其中當年發生壞賬損失6000元;第四年年末餘額為零。已知企業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為10‰,所得稅稅率為33%。該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根據上述資料依不同年度計算出壞賬準備並作相應賬務處理和納稅調整。 
計提壞賬準備的計算公式為(不考慮收回已核銷的壞賬因素): 
公式①:會計上本期應提取的壞賬準備=當期按應收款項計算應提取壞賬準備金額-本科目的貸方餘額,負數表示企業減提的壞賬準備;公式②:稅法上本期按稅法規定提取的壞賬準備=期末應收賬款餘額×5‰-(期初應收賬款餘額×5‰-本期實際發生的壞賬);如果公式①-公式②為正數,其差額表示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如果公式①-公式②為負數,其差額表示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 
  1.第一年計提壞賬準備:2000000×10‰=20000(元)。 
  借:管理費用20000 
  貸:壞賬準備20000。 
按稅法規定提取的壞賬準備:2000000×5‰=10000(元);遞延稅款=(20000-10000)×33%=3300(元)。 
借:遞延稅款3300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300。 
  2.第二年計提壞賬準備:800000×10‰-20000=-12000(元)。 
借:壞賬準備12000 
  貸:管理費用12000。 
按稅法規定提取的壞賬準備:(800000-2000000)×5‰=-6000(元)。 
分析:會計上減提壞賬準備會增加利潤12000元,而按稅法規定只應增加利潤6000元,所以企業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6000元,結轉遞延稅款=6000×33%=1980(元)。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1980 
  貸:遞延稅款1980。 
3.第三年發生壞賬損失6000元,應沖銷已提壞賬準備。 
借:壞賬準備6000 
  貸:應收賬款6000。提取壞賬準備:600000×10‰-(8000-6000)=4000(元)。 
  借:管理費用4000 
  貸:壞賬準備4000。 
  按稅法規定計提的壞賬準備:600000×5‰-(800000×5‰-6000)=5000(元)。 
分析:會計上提取壞賬準備會減少利潤4000元,而按稅法規定應減少利潤5000元,所以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1000元,結轉遞延稅款=1000×33%=330(元)。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30 
  貸:遞延稅款330。 
4.第四年應收賬款餘額為零,應沖銷尚未轉銷的壞賬準備0-6000=-6000(元)。 
借:壞賬準備6000 
  貸:管理費用6000。 
按稅法規定應沖回壞賬準備:0-600000×5‰=-3000(元)。 
分析:會計上沖銷壞賬準備會增加利潤6000元,而按稅法規定只應增加利潤3000元,所以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3000元,結轉遞延稅款=3000×33%=990(元)。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990 
  貸:遞延稅款990。 
  從上例可以看出,當應收賬款餘額為零時,遞延稅款實現了對等性轉銷,這也說明壞賬準備提取比例超過5‰的部分屬於時間性差異。另根據國稅發〔2003〕45號檔案規定,允許企業計提壞賬準備金的範圍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執行,因此自檔案執行之日起,會計與稅法在計提壞賬準備的範圍(即壞賬準備的計提口徑)上不再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