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期匯交易的會計處理

  我國加入wto後,企業面對開放的國際市場,將涉及到更多有關外匯方面的業務,這在會計核算上,給廣大的財會人員帶來了新的要求及挑戰。本文著重研究期匯交易會計處理問題。

期匯交易,又稱遠期外匯交易,是指外匯交易成交時,雙方約定交易的細節,到未來約定的日期再進行交割的外匯交易。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經濟交易中,由於雙方契約簽訂到實際結算之間總存在著一段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內,匯率有可能向不利方向變化,從而使持有外匯的一方蒙受風險損失。為了規避這種風險,進出口商等會在簽訂契約時,向銀行買入或賣出遠期外匯,當契約到期時,即按已商定的遠期匯率買賣所需外匯。在外幣業務處理中,對負債表日產生的未實現匯兌損益,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當期確認法,即在當期損益中確認;二是遞延確認法,即遞延到結算日確認。期匯契約是按其目的來確定會計處理方法,對完全相同的期匯契約可能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時期採用完全不同的確認和計量程式進行處理。目前,國際上一般按企業簽約的目的不同而對期匯契約進行如下分類:一是已發生外幣業務確定固定的匯率,避免交易日與結算日之間由於匯率變動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而簽訂的契約,即常說的套期保值;二是規避可確指的外幣承諾事項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而簽訂的契約;三是進行外幣投機生意而簽訂的契約。以下用實例來說明此三種類別的會計業務處理。

一、第1類業務所涉及的期匯契約的會計處理

為了反映期匯交易的情況,企業需增設“期匯契約遞延損益”、“期匯契約遞延折價”來分別核算在期匯契約內由於匯率的變化對期匯契約遠期所產生的收益或損失、折價等情況。

例1:假設中華公司2000年12月10日向美國某採購商出售貨物價值為5000美元,信用期三個月,經運輸、驗貨和匯款等程式,貨物將於90天內結算、收記。中華公司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並核算經營損益,同日,中華公司與銀行按90天遠期匯率簽訂90天后出售5000美元的期匯契約。有關匯率為:2000年12月10日,即期匯率:us$=rm¥8.30,90天遠期匯率:us$1=rm¥8.20,2000年12月31日,即期匯率:us$1=rm¥8.25,2001年3月10日,即期匯率:us$1=rm¥8.15。

中華公司90天后要收入到5000美元,為了使5000美元兌換成的人民幣能夠固定下來,不至於因匯率變動而造成匯兌損失,與銀行簽訂90天后出售5000美元的期匯契約,這樣,90天后無論匯率如何變動,中華公司保證能收到人民幣41000元。其有關分錄為:

(1)2000年12月10日,中華公司向美國購貨商出售並發運貨物。該批貨物應收款項5000美元,按當日匯率折算計算收入:
借:應收賬款(應收美元—美國購貨商)
rs¥8.3×5000  41500
貸:產品銷售收入41500

(2)同日,中華公司與銀行簽訂期匯契約,約定90天后按遠期匯率¥8.20齣售5000美元,取得人民幣41000元。應付銀行的5000美元按簽約時的即期匯率折算相當於41500元,與按遠期匯率折算的金額相差500元,該差額實際為美元折價,即這批美元表現為按折價出售?
借:應收賬款[—xx銀行(人民幣)]  41000
期匯契約遞延折價 500
貸:應付賬款款—xx銀行(美元戶) 41500

(3)2000年12月31日,結賬日應作如下分錄:
①因期末匯率變動,對匯兌損益遞延產生的影響
借:期匯契約遞延損益 250
貸:應收賬款(美元—美國商)
(8.3-8.25)×5000  250
借:應付賬款—xx銀行(美元戶)
(8.3-8.25)×5000  250
貸:期匯契約遞延損益 250
②攤銷20天的期匯契約遞延折價計入本年損益
借:本年利潤——折價費用(500÷90×20) 111
貸:期匯契約遞延折價111
(註:若2001年1月31日需計算當月損益,則比照上述分錄進行調整。)

(4)2001年3月10日應作如下分錄
①因匯率變動對匯兌損益產生的影響
借:期匯契約遞延損益 500
貸:應收賬款—美國購貨商(美元)
(8.25-8.15×5000) 500
借:應付賬款—xx銀行(美元) 500
貸:期匯契約遞延損益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