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探討

  [摘要]目前全額預算單位存在著固定資產損耗價值不反映、標準制定過低、報廢制度不完善、虛誇資產價值等問題,應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適當提交固定資產標準、完善報廢制度、年終清理固定資產並計提殘值準備。

  [關鍵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


  全額預算事業單位一般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使用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盈利,因而對其核算相對也比較簡單。如: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標準偏低、固定資產報廢沒有規定年限,不確認固定資產的減值損失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進行,目前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也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影響了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準確性。因此,要加強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以充分發揮全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一、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現狀

  目前,我國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是通過“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兩個會計科目核算單位的。對購入的固定資產一次性作為事業支出,當取得固定資產時“借:事業支出———設備購置,貸:銀行存款,同時,借:固定資產,貸:固定基金”。固定資產一經登入賬,直到報廢,會計報表上的固定資產淨值一直等於原值不作任何變動。這種核算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固定資產損耗價值得不到反映。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全額事業單位不從事生產,占有固定資產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但固定資產支出是隨著固定資產的耗費而轉移的,根據收支配比原則,這種支出應以折舊的形式分配到每年的支出當中。目前的規定其弊端顯而易見,首先,當固定資產購入時作“事業支出”處理,會虛增當年事業支出數;其次,固定資產不提折舊,又人為地減少每年的事業支出數,從而虛增事業結餘,不能真正地體現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而且,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沒有正確的會計評估,使得事業單位每年使用固定資產的耗費不清晰,事業支出信息模糊,折舊得不到反映,單位會計報表上的固定資產沒有體現其淨值,導致淨資產虛增,從而影響國家對全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造成有些該投資的地方沒有投資,而不該投資的地方卻重複投資,形成國家資金使用不準確性。

  2 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標準定價過低。根據《事業單位會計通則》第二十八條規定,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標準定位在:“一般設備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價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並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末達到規定標準,但是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質,作為固定資產管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目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標準顯得過於偏低。按照這樣的標準,單位大量的電話機、熱水器、辦公桌椅等簡易設備也列入了固定資產管理範圍,這樣相對於其他價值較高的設備而言,這種簡易設備作為固定資產核算,使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範圍過寬,而過寬的核算範圍就會帶來固定資產統計不準確。

  3.固定資產使用報廢制度不夠完善。《事業單位會計通則》第二十九條中規定:“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報廢和轉讓,一般經單位負責人批准後核銷。大型、精密貴重的設備、儀器報廢和轉讓,應當經過有關部門鑑定,報主管部門或者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財政部門批准。”目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報廢都按這個規定辦理。但是,全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沒有明確的使用年限,使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報廢隨意性較大,一般設備的固定資產報廢,經單位負責人同意即可報廢,如果單位負責人不負責,隨意批准報廢固定資產,就會造成國家財產的損失,同時也容易形成腐敗,某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權力把不應報廢的設備作報廢處理,占為己有。同時,對大型、精密貴重的設備、儀器的報廢要經過有關部門鑑定,報廢手續過於繁雜。在2000年的國有資產清查中,就發現有的單位有一定量的固定資產早已不能使用,有的甚至丟失,但會計賬上還有固定資產原值,其原因就是沒有規定報廢年限,請人鑑定工作繁雜,有的設備甚至不知道請那個部門鑑定,所以乾脆不報廢,虛增了固定資產。而由於這類設備沒有了使用價值,時間一久造成無人管理而丟失,造成了國家財產的浪費,如果及時報廢,能即時計清固定資產殘值並收回,可避免浪費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