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核算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界定與量化標準不明,利息資本化成了一些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手段。2001年1月18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對規範借款費用的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遏制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有著重大的意義。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 

  借款費用包括四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準則對借款費用四個組成部分資本化的金額分別做出了不同的規定。 

  1.利息資本化金額。利息資本化金額要與資本支出掛鈎,其量化公式是: 
  每一會計期間利息資本化金額=至當期末止購建固定資產累計支出加權平均數×資本化率 
式中的兩因素又都有其相應的確定方法: 
  累計支出加權平均數=∑(每筆資產支出金額×每筆資產支出實際占用天數/會計期間涵蓋天數) 
  對資本化率,如果為購建固定資產只借入一筆專門借款,資本化率為該項借款的利率;如果為購建固定資產借入一筆以上的專門借款,資本化率為這些借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其公式為: 
  加權平均利率=專門借款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之和/專門借款本金加權平均數×100% 
  式中的專門借款本金加權平均數按如下公式計算: 
  專門借款本金加權平均數=∑(每筆專門借款本金×每筆借款實際占用的天數/會計期間涵蓋的天數) 
  為簡化計算,也可以以月數作為計算專門借款本金加權平均數的權數。 

  2.折價或溢價攤銷金額。專門借款的資金如果是採用發行債券的形式籌集的,則有可能發生折、溢價的問題。那么每期應攤銷的折、溢價金額應作為利息的調整額,對資本化率作相應調整。折、溢價的攤銷方法可採用實際利率法,也可採用直線法。 

  3.輔助費用資本化金額。因安排專門借款而發生的輔助費用,屬於在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則應在發生時全部予以資本化。如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行債券的手續費等相關費用,在符合資本化的條件下,可在實際支付時全部予以資本化。 

  4.外幣借款匯兌差額資本化金額。如果專門借款為外幣借款,匯兌差額資本化金額為當期外幣專門借款本金及利息所發生的匯兌差額。也就是說,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安排的外幣借款,在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應當在匯兌差額發生的當時全部予以資本化。 

  5.利息(包括折價和溢價攤銷)資本化金額的限額。如果出現所計算的利息和折價或溢價的攤銷資本化金額超過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和折價或溢價的攤銷金額的情況,準則規定其資本化的金額“不得超過當期專門借款實際發生的利息和折價或溢價的攤銷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