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後中國企業會計的風險防範制度

    我國正對會計制度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對比現行的各行業會計制度有了較大的改進,但尚未配套完善。目前,不分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暫在股份有限公司小範圍內試行。本文試就會計制度中的風險防範問題作一些淺顯的探析,以推進新制度進一步完善,以便儘快在全國實行。 


一、對壞賬損失的風險防範 

壞賬損失是生產經營中最常見的風險,企業要首先加以防範。在確認壞賬損失的時間上,國際會計準則未作明確的規定。我國會計也應當允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例如,新制度規定“當年發生的應收款項不能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第53條)。筆者認為,如果某自然人債務人死亡,並確切證明債務人無財產繼承人或無可供清償遺產的;如果確定證明非死亡、非破產原因的某債務人,其收款費用超過應收賬款的(如債務人逃亡或判刑等),即使當年發生應收款項,也應當及時作為壞賬損失處理,全額計提壞賬準備金。 

新制度取消了各行業會計確定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規定“企業應當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估計。”筆者認為在給予企業自主權的同時,也不能放任自流,否則會助長經營無方的企業造成過多的壞賬。而應規定一個大致的比例:內資企業不超過5%。,外商投資企業不超過3‰。因為這兩個比例是稅法明確規定企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的準予扣除數。 

新制度將計提壞賬的範圍從狹義的“應收賬款”,擴大為廣義的“應收款項”,這是一個進步。但應收款項的內容不僅包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還應當包括所有商業承兌匯票在內的應收票據餘額(銀行承兌匯票見票即付,除非銀行倒閉,一般不會出現壞賬)和所有的預付賬款。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信用業務越來越普遍。通過商業匯票結算方式進行的企業間賒銷業務越來越多,由此帶來壞賬的可能性很大。通過商業承兌匯票結算賬款,很容易出現壞賬。而且這種壞賬一旦出現,其損失的款項往往是大宗金額。在市場經濟中,往往會出現預付貨款後收不到貨的現象,也同樣存在壞賬的風險。新制度規定,“企業的預付賬款,如有確鑿證據表明其不符合預付賬款性質,或者因供貨單位破產、撤銷等原因已無望再收到所購貨物的,應當將原計入預付賬款的金額轉入其他應收款,並按規定計提壞賬準備。”“企業持有的未到期應收票據,如有確鑿證據證明不能夠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時,應將其賬面餘額轉入應收賬款,並計提相應的壞賬準備。”筆者認為上述兩點規定不妥。因為對預付賬款和應收票據形成壞賬的條件規定得太苛刻。既然預付賬款“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已無望再收到所購貨物”,或“應收票據確有證據證明不能夠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就應當全額提取壞賬準備,卻需要分別轉入其他應收款和應收賬款,再按其他應收款和應收賬款規定的比例計提壞賬準備。可想而知,預付賬款和應收票據計提壞賬的比例實在太小。因此筆者建議,按照一定比例計提壞賬準備金的應收款項範圍應當明確擴大為四項內容: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和應收票據中的商業承兌匯票金額。 

對於壞賬的賬務處理現規定一律實行備抵法,這樣更科學。但卻又規定“企業持有的未到期應收票據”出現壞賬時,要求“應將其賬面餘額轉入應收賬款,並計提相應的壞賬準備”。本人以為不必要轉入應收賬款,而應當直接沖銷應收票據,即:借記壞賬準備,貸記應收票據,因為:(1)既然是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就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銀行辦理貼現。(2)列作壞賬的未到期商業承兌匯票,並不是絕對的不能回收,它仍有一定的回收可能性,只要在到期之前回收,仍然應當作科目對轉分錄:借記應收票據,貸記壞賬準備。否則,應收票據賬戶結不平,也不符合賬理。在備抵法下計提壞賬準備金時,除了選擇應收賬款餘額百分比法,新制度應當對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鼓勵推行應收帳款帳齡分析法。因為賬齡分析法更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出現壞賬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