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特殊債務重組業務的會計與稅務處理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一債務重組》(以下簡稱《準則》)與國家稅務總局第6號令《企業債務重組業務所得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分別對企業債務重組業務的會計與稅務處理作了規定,但是對於一些特殊債務重組業務,《準則》和《辦法》規定得不明確,或者沒有規定。本文通過具體示例,對幾種特殊債務重組業務的會計與稅務處理作一探討。

一、債務人以存貨償債 

 
例1.甲公司欠乙公司貸款23.4萬元。第二年,經協商,乙公司同意甲公司以一批存貨償還債務,其賬面價值19萬元,公允價值20萬元,增值稅額3.4萬元。兩個公司都是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17%,乙公司為該項債權已計提壞賬準備1萬元。重組過程中不考慮其他稅費。

甲公司會計處理:

借:應付賬款 23.4

貸:庫存商品 19 

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

(銷項稅額) 3.4 

資本公積

一其他資本公積 1 

稅務處理:根據《辦法》規定,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除企業改組或者清算另有規定外,應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轉讓非現金資產,再以與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相當的金額償還債務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因此,商品轉讓所得為1萬元,債務重組所得:23.4-(20+3.4)=0,合計應調增應納稅所得1萬元,即等於會計上計入“資本公積”科目的金額。

乙公司會計處理:

借:庫存商品 19

壞賬準備 1

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 

(進項稅額) 3.4 

貸:應收賬款 23.4

稅務處理:這裡有兩個問題,即在債權人已對重組債權計提了壞賬準備的情況下,是只確認債務重組損失還是同時確認債務重組損失和壞賬損失?是以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作為計稅成本還是以賬面餘額作為計稅成本?《辦法》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工作中,債務重組損失和壞賬損失在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中是分別進行納稅調整的:前者在“其他費用扣除項目”中反映,後者通過“壞賬準備納稅調整額”反映,所以,從理論上講,債權人應分別確認債務重組損失和壞賬損失,並以應收債權的賬面價值(為債權賬面餘額減稅法允許扣除的壞賬準備,而非會計上的賬面價值)作為計稅成本。但這樣調整過於複雜,因此筆者認為,在不影響正確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前提下,從簡化納稅申報的角度出發,可以直接以應收債權的賬面餘額作為計稅成本,同時在稅法上不確認壞賬損失。本例中,庫存商品公允價值與稅費之和為20+3.4=23.4萬元,應收債權賬面餘額為23.4萬元,則沒有債務重組損失,不進行納稅調整。期末,由於稅法上沒有確認壞賬損失,而會計上確認的壞賬損失為1萬元,應通過“壞賬準備納稅調整額”反映為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萬元。庫存商品的會計成本為19萬元,稅法上,應以其公允價值20萬元作為計稅成本,將來處置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1萬元。通過調整我們發現,該債務重組業務所產生的納稅調整額,將通過以後處置相關資產產生的納稅調整額轉回,這也體現了債權人在債務重組業務中形成的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屬於時間性差異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