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工程師:土力學與地基基礎(三)


外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內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構成天然地基的物質是地殼內的岩石和土。地殼的一般厚度為30一80km。 
2地質作用--導致地殼成分變化和構造變化的作用。 
 根據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 
(1)內力地質作用: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鏇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等,引起地殼物質成分、內部構造以及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如岩漿作用、地殼運動(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 
1)岩漿作用--存在於地殼以下深處高溫、高壓的複雜矽酸鹽熔融體(岩漿),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且冷凝後生成為岩漿岩的地質作用。 
2)地殼運動--地殼的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升降運動表現 

為地殼的上拱和下拗,形成大 型的構造隆起和拗陷:水平運動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產生各種形態的褶皺和斷裂.地殼運動的結果,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和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 
3)變質作用--在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過程中,原岩(原來生成的各種岩石)在高溫、高壓下及揮發性物質的滲入下,發生成分、結構、構造變化的地質作用。 
(2)外力地質作用: 
 由於太陽輻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它包括氣溫變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風、生物等的作用。 
1)風化作用--外力(包括大氣、水、生物)對原岩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 
2)沉積岩和土的生成--原岩風化產物(碎屑物質),在雨雪水流、山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