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價工程師:保修費用的處理

一、保修期限
保修費用是指對建設工程在保修期限和保修範圍內所發生的維修、返工等各項費用支出。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279號令《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件》第40條規定,在正常使用條件下,建設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為:來源:
1、基礎設施工程、房屋建築的地基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工程,為設計檔案規定的該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2、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衛生間、房間和外牆面的防滲漏,為5年;
3、供熱與供冷系統,為2個採暖期、供冷期;
4、電氣管線、給排水管道、設備安裝和裝修工程,為2年;來源:
建設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
 
二、保修費用的處理
1.勘察、設計原因造成保修費用的處理。勘察、設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質量缺陷,由勘察、設計單位負責並承擔經濟責任,由施工單位負責維修或處理。按新的契約法規定,勘察、設計人應當繼續完成勘察、設計,減收或免收勘察、設計費並賠償損失。
2.施工原因造成的保修費用處理。施工單位未按國家有關規範、標準和設計要求施工,造成質量缺陷,由施工單位負責無償返修並承擔經濟責任。如果在契約規定的程式和時間內,施工單位未到現場保修,建設單位可以另行委託其他單位修理,由施工單位承擔經濟責任。
3.設備、材料、構配件不合格造成的保修費用處理。因設備、建築材料、構配件質量不合格引起的質量缺陷,屬於施工單位採購的或經其驗收同意的,由施工單位承擔經濟責任;屬於建設單位採購的,由建設單位承擔經濟責任。至於施工單位、建設單位與設備、材料、構配件供應單位或部門之間的經濟責任,應按其設備、材料、構配件的採購供應契約處理。
4.用戶使用原因造成的保修費用處理。因用戶使用不當造成的質量缺陷,由用戶自行負責。
5.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保修費用處理。因地震、洪水、颱風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質量問題,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都不承擔經濟責任,由建設單位負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