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經濟法---中級經濟法輔導-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級資格考試的《經濟法》這門課,由於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學習、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裡先介紹一下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作簡要的分析,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一.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做對比、歸納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考生絕大部分是在職工作的成年人,學習時間有限,而且成年人的強記能力較青少年時期明顯減弱,這是大部分考生都會遇到的困難。但是成年人與青少年相比在學習方面的優勢也是很顯著的,那就是理解能力有很大增強。因此,成年人在學習時可以針對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有關內容的比較分析、歸納、整理,得出規律,增強理解,減少記憶量,切忌死記硬背。很多內容,只要你真的理解了,實際上也就不用再記了,它自然就成為了你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是活的知識,無論在考試中出現什麼題型考到這個知識點,你都能正確處理。如果死記硬背,由於你並不理解它,很可能換一個角度或換一種表述方法出題,與教材上的說法不一樣,你就不會處理了。 

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做對比、歸納分析工作:
 
1、教材第九章第一節關於增值稅中視同銷售的八種情況(教材第299頁),如果你死記硬背,不僅很難記住,而且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其中的後五種情況。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後五種情況可分為兩類,其中第⑷、第⑺項僅涉及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不涉及購進的貨物,而第⑸、⑹、⑻項則不僅涉及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還涉及購進的貨物,而進一步分析後你會發現,第⑸、⑹、⑻項有一個共同點,即這些貨物都流出了企業轉給了其他人,因此你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只要貨物流出企業,不論該貨物是自產、委託加工的,還是購買的,都要視同銷售。回過頭來我們再分析第⑷、⑺項,這兩種情況為什麼不包括購買的貨物呢?我們看一看教材第305頁關於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進項稅額的項目,發現納稅人用於非應稅項目、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均為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的項目。因為增值稅是一種流轉稅,它是由最終的消費者負擔的,納稅人購進貨物時已向銷售方支付了全部的增值稅,它將這些貨物用於增值稅的非應稅項目,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它就是最終消費者,所以它應該負擔這些增值稅,因此這些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就不能抵扣。由於納稅人將購進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是一種純粹的消費,是沒有增值過程的,這種消費行為不屬於增值稅的徵稅範圍,因此,當然也就不視同銷售了。而對於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而言,它有一個生產增值的過程,這種增值額是應該交納增值稅的,當納稅人將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直接用於消費時,當然要視同銷售。通過上述分析、歸納,你就理解了法律為什麼這樣規定,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不僅如此,你在做這一問題的分析時,還加深了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的項目的理解和記憶。 

2.公司法律制度中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條件,就可以對照記憶;兩類公司股東會的職權之間、董事會的職權之間可以相互對照,基本一致,不必重複記憶;在股東會與董事會職權的劃分上,如果分開來記,各有十多項,很難記住,但對比之後可以發現,董事會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僅有四項,其餘皆由股東會決定,因此,理解、記住董事會可以決定的事項,實際上就足以解決問題;兩類公司監事會的職權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只記一個就可以了;兩類公司的股東會、董事會的召集時間、議事規則,規定是不同的,我們就要注意並記住這些區別。三種外商投資企業之間也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3.增值稅與消費稅的計稅依據(銷售額)的確定,除委託加工的應稅消費品外,幾乎完全一樣,納稅期限的規定也完全一致,營業稅則與前兩者之間有微小的區別,通過比較歸納後,要記憶的內容就減少了許多;增值稅與營業稅中都有關於兼營行為和混合銷售行為的規定,這兩個地方講的實際是同一個問題,只要理解了增值稅與營業稅的關係,也不需要重複記憶。企業所得稅與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之間也是非常值得對比分析的。 
除了前面講到的對單項問題的歸納分析及一些章節中前後具有可比性的內容的對比分析之外,還應對具有相關性或類似性的章與章之間內容進行對比、歸納分析(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就可以構成一個企業法律制度板塊,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則構成一個稅收法律制度板塊,這兩大板塊內部各章的內容就有較強的相關性或類似性)。比如在企業法律制度中對各種企業形式(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合夥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條件和程式、法律地位、組織機構的設定及其職權、議事規則等方面,都分別有規定,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找出並注意這些方面的主要區別,你也就基本掌握了該部分內容。隨著對比、歸納分析工作經歷點、線、面的逐步提升,你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把握能力就會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