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評估應關注稅收事項

  在資產評估中,對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因企業改組涉及資產轉讓的整體資產評估報告,如果忽略有關國家稅收事項,可能導致國家稅收流失,也會造成資產評估基準日企業所有者權益和負債不準確,或者導致轉讓後稅務機關對資產評估基準日前企業應交有關稅金的查處將由誰負擔而引起受讓雙方發生糾紛。現舉例探討如下: 

一、對非正常損失的存貨未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依照《關於增值稅會計處理的規定》(財政部〔93〕財會字第83號),企業購進的貨物改變用途等原因,其進項稅額,應相應轉入有關科目,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科目。 

例如:在資產評估時發現該企業原材料中有屬於非常損失100萬元需要剔除,如該原材料的增值稅稅率為17%,則該項原材料的進項稅額為17萬元(100×17%),在評估調整時,應減少資產原材料100萬元,應增加負債應交稅金17萬元,應減少淨資產(所有者權益,下同)117萬元。如果只減少資產原材料100萬元,減少淨資產100萬元,其評估結果,使基準日的淨資產和負債就不準確。 

二、對應付款項中有隱匿收入、平銷返還資金,未作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五條規定,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按照銷售額和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稅率(17%或13%)計算並向購買方收取的增值稅額,為銷項稅額。 

例如:在資產評估時發現該企業應付款項中有隱匿銷售貨物款項117萬元(含稅價)需要剔除,如該貨物的增值稅稅率為17%,則該項銷售貨物款中的銷售額為100萬元[117÷(1+17%)],銷項稅額為17萬元(100×17%)。該項銷售貨物款已無銷售成本,在評估調整時,應減少負債應付款項117萬元,應增加負債應交稅金17萬元,應增加淨資產100萬元。如果只減少負債應付款項117萬元,增加淨資產117萬元,其評估結果,使基準日的淨資產和負債就不準確。 

根據國稅發[1997]167號《關於平銷行為徵收增值稅問題的通知》第二條規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凡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無論是否有平銷行為,因購買貨物而從銷售方取得的各種形式的返還資金,均應依所購貨物的增值稅稅率計算應沖減的進項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