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輔導:經濟成長

一、經濟成長與決定經濟成長的因素 
㈠.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1.經濟成長:是指經濟總量的增長,用gdp或gnp來衡量 
2.經濟成長率:用來度量一國經濟成長速度,它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 
3.經濟發展:包括經濟成長、技術進步、結構最佳化、制度變遷等內容 
4.經濟成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㈡.影響短期經濟成長的因素 
 影響因素:總需求。包括內生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淨出口需求)和外生需求(政府需求,大小取決於政府的經濟政策)。 
㈢.影響長期經濟成長的因素 
1.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即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投入數量 
2. 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影響因素: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管理效率的提高、知識和教育的積累等 
㈣.經濟成長模型 
1.哈羅德-多馬模型:g=s/v,強調資本積累 
2.索洛模型:g=al+bk+a,強調技術進步,可用"余值法"計算技術進步率 
5.經濟成長方式及其轉換 
1.類型:粗放型(增加投入數量)、集約型(提高生產要素效率) 
2.實現經濟成長方式轉換的核心:通過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改善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來源:  

二、經濟周期 
㈠.經濟周期波動的類型 
1.按周期長短:分為長同期(康德拉耶夫周期,50-60年)、中周期(朱格拉周期,8年左右)、短周期(基欽周期,3-5年) 
2.按經濟總量的變化:古典型周期(經濟低谷時負增長)、增長型周期(低谷時正增長) 
㈡.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和特徵 
1.景氣上升(復甦和繁榮階段),經濟持續增長 
2.景氣下降(衰退和蕭條階段),經濟持續下滑 
㈢.經濟波動的一般原因 
1.投資率的變動:與經濟成長具有正相關關係 
2.消費需求的波動:與經濟成長呈正相關關係 
3.技術進步的狀況:與經濟成長呈正相關關係 
4.經濟體制的變動和預期的變化 

三、發展戰略和發展觀 
㈠.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含義 
1.含義:一個國家或地區對較長時期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所做出的總體部署和決策 
2.特點: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 
3.內容:五個方面,即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階段、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 
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第一步:1980-1990,奠定現代化基礎階段,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 
2.第二步:1990-2000,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 
3.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000億美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4."新三步走"戰略:2000-2010,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2021,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2021-2050,基本實現現代化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城鎮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 
㈢.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1.科教興國戰略:就是要把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進一步發揮教育和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 
3.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能夠持續進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㈣.二元經濟結構和科學發展觀 
1.含義:指開發中國家經濟體系中採用現代技術的現代部門和採用傳統技術的傳統部門並存的經濟結構,也就是現代工業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並存的經濟結構 
2.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要加快改革,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機制和有利於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和人口政策 
3.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三個要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