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輔導:收入分配

一、收入分配的過程和調控: 
㈠.個人收入分配的過程與政府的作用 
1.兩個過程:初次分配(微觀領域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再分配(巨觀領域由國家或政府調節) 
2.政府的作用應主要在巨觀領域中進行。 
㈡.個人收入的調節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1.政府對個人收入的調節:①對個人收入的某種扣除;②給予個人某種形式的收入兩個方面。 
2.社會團體或集體組織對個人收入的調節: 
①個人將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以某種形式捐贈或繳納 
②社會團體或集體組織將其所得收入以某種形式分配給個人,形成個人福利性收入。 
3.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經過再分配或調節以後的個人收入,分為消費和投資兩個部分。來源:  

二、收入分配方式與居民收入的結構 
㈠.按勞分配:指按勞動貢獻進行分配 
1.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2.物質條件: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 
3.直接原因:舊社會分工存在、勞動差別存在、勞動的謀生性質 
4.特點及性質:表現為按勞動貢獻分配並採取貨幣化、實施主體不是國家而是企業、從根本上否定了部分人占他人剩餘勞動的可能性 
㈡.按生產要素分配:指按資本、土地、勞動等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進行分配 
1.前提:承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和產權界定清晰 
2.收入形式:資本-利息和利潤、土地-地租或租金、勞動-(工資,即勞動力的價格或價格) 
㈢.其他分配方式及居民收入來源結構的變化趨勢 
1.其他分配方式:按個人資產進行分配、按需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 
2. 居民收入來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樣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導致個人收入出現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來源:  

三、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㈠.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1. 社會兩大目標:公平和效率。前者關係著社會穩定,後者關係著經濟成長。二者之間是替代的關係 
2.效率含義:是指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巨觀層次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微觀層次上是指經濟活動的效率 
3.公平: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機會平等,二是收入分配的規則平等,三是收入分配的結果公平 
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狀況的指標和方法 
1.通常方法:洛倫茲曲線和基尼係數。曲線彎曲度越大或基尼係數越大,則不平等程度越大;曲線彎曲程度越小或基尼係數越小,則不平等程度越小 
2.其他方法:一是依據居民收入相對水平,把居民劃分為不同組別,然後再進行對比;二是我國更常用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㈢.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 
1.意義:有利於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成長和保持社會穩定。這是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的總原則,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所做出的正確選擇,也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2.內容: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分配環節和不同的分配機制下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一般來說,在微觀分配領域和初次分配中應更強調效率,在巨觀領域和再分配過程中應更注重公平 
3.貫徹執行的前提:必須提供相應的機制和制度保證。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則 
1.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社會為其社會成員防範生存風險、維持基本生活能力而提供的一種制度安排,具有儲蓄功能和再分配功能 
2.我國改革的主要原則:一是社會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二是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相結合;三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基金的收繳運營相分離;四是城鎮保障制度與農村保障制度相區別;五是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合理分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