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看高考風雨30年

  高考30年

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

1977年冬天,被諸多評論家稱之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的確,那場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考試,它所恢復的不單單是參加了那場考試的570萬考生的信心與希望,它更直接改變和推動了中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成為一個國家得以重新復興和興旺的基本。

30年了,再次回味恢復高考制度的每一步。仍溫暖!仍感動!仍震撼人心。

多年以後,面對無數雙渴求知識的學生們的眼睛,劉海峰教授會記得,三十年前的那個冬天,走進高考考場時的他,渾身難以抑制的顫抖。

等待未知的前夜

2007年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研究中國高考制度的知名學者;1977年的高中畢業生劉海峰,和其他數百萬同年代人一樣,有著另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廈門郊縣一個早已改了名字的農場,是劉海峰和他的同學們“上山下鄉”的地方。1976年的夏天,那個分外悶熱的夏天,高中畢業的劉海峰夾著行李卷,一片茫然地開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

17歲的他有足夠多茫然的理由———父母都是教師,自小生活在書香門第的他對知識有著難以言喻的熱愛和追求,但現在,他卻要開始學著做農活,而且也許一做,就要一輩子;他卻也不知自己究竟在茫然什麼,“高考”是一個對於劉海峰他們太過陌生的詞語,十年了,從上國小起,他和他的同齡人們的生活里充斥了太多的階級鬥爭、太多的“學工學農”,而真正的知識文化學習卻幾乎成了一項“業餘愛好”。

“高考?想都沒想過,那已經是歷史了,怎么還可能有?”劉海峰說,當不能再參加高考的“痛”經歷了十年時間的磨打,最終降臨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時,那已是種遲鈍的麻木了。

然而在廢除高考制度的1966年,那種數百萬人的希望被突然扼殺的瞬間,卻是不可承受的傷痛。

1966年4月6日-14日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上,一些人對統一高考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一個月以後,6月18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社論,將《通知》中“徹底改革”招生制度的提法“發展”為“要徹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要廢止現行的統一高考,並提出推薦選拔的新辦法。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但當時各省、市、自治區未能辦理招生工作,高等學校在1966-1971年期間實際已停止招生。1972年起,大部分高等學校才陸續恢復“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招生。

“吃野菜、米糊,乾過去從不敢想像的農活,這些其實都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當時活著沒有希望。”劉海峰說,日復一日的生活,白水般淡到沒有滋味。事實上也不是“沒希望”的,當時他們青年點的5個知青,共同的心愿就是能早日“上調”到城裡做一名工人。而劉海峰的希望顯然更奢侈些,“我想如果更好,能去上箇中專什麼的,那畢竟也是學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