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山2006年深圳注協CPA會計輔導筆記-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外幣業務 
本章2002年的試題分數為4分左右,2003年的試題分數為1.5分,2004年綜合題涉及本章內容。 
從考試試題看,本的題型為單項選擇題、計算及會計處理題和綜合題。客觀題考核的是一些與外幣業務有關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1)匯兌損益的計算;(2)接受外幣資本投資的會計處理等。計算及會計處理題考核的是外幣業務與借款費用的結合,涉及外幣業務日常的會計處理、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的確定、因外幣專門借款產生的匯兌差額的會計處理等。綜合題考核的是外幣與建造契約相結合的業務。 
與2004年版教材相比,本章內容未發生變化。 
第一節 外幣業務會計處理 
一、外幣業務的賬戶設定及會計處理程式 
賬務處理的兩種方法: 
分帳制:日常核算以外幣原幣記帳,分別幣種核算損益和編制會計報表,在資產負債表日折算為記帳本位幣會計報表。只有銀行等少數金融企業採用。 
統帳制:在發生外幣業務時,即折算為記帳本位幣入帳。大多數企業採用。 
 (一)、企業需要設定的外幣賬戶主要有主要有外幣現金、外幣銀行存款以及用外幣結算的債權和債務賬戶,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付賬款、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等。 
(二)、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時,將外幣金額折算成記賬本位幣金額時,應按發生日市場匯率或發生當期期初市場匯率進行折算,可由企業自行選擇確定,一旦選擇後,前後期應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在月份(或季度、年度)終了時,對於各外幣賬戶的期末餘額,按期末市場匯率將其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將外幣賬戶期末餘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的金額與相對應的記賬本位幣賬戶的期末餘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匯兌損益。 
外幣業務發生時,可採用業務發生當日市場匯率折算,也可以採用業務發生當期期初市場匯率進行折算,但接受外幣資本投資時只能採用業務發生當日市場匯率折算。 
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者投入的外幣,契約有約定匯率的,企業應按收到外幣當日的匯率(而不能採用期初匯率)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賬戶,按契約約定匯率折合的人民幣金額,貸記“實收資本”賬戶,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資本公積——外幣資本折算差額”賬戶;如果契約沒有約定匯率的,企業應按實際收到出資額當日的匯率(而不能採用期初匯率)折合的人民幣金額,記入“銀行存款”等賬戶和“實收資本”賬戶。 
二、匯兌損益
在會計期間(月份、季度、年度)終了時,應按期末市場匯率折算,折算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即為匯兌損益。 
 (一)、匯兌損益的產生 
1、在外幣兌換中由於所採用的外匯買入價和賣出價與入賬價值的不同而產生的匯兌損益於發生時直接確認。 
2、在持有外幣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期間,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外幣貨幣性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動而引起的匯兌損益於期末時確認。其中,對於外幣貨幣性資產,匯率上升時,產生匯兌收益;匯率下降時,產生匯兌損失;對於外幣貨幣性負債,匯率上升時,產生匯兌損失;匯率下降時,產生匯兌收益。 
(二)、匯兌損益的入賬原則 
1、外幣兌換產生的匯兌損益,在產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期末調整外幣賬戶所發生的匯兌損益,則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1)、對於籌建期間的匯兌損益,計入長期待攤費用; 
(2)、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匯兌損益,作為當期財務費用; 
(3)、對於與購建固定資產等直接相關的匯兌損益,在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可予以資本化,計入相關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 
三、主要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外幣兌換業務的會計處理 
1、外幣兌換業務 
 賣出外幣: 
 借:銀行存款一人民幣戶(銀行購買價) 
 財務費用(永遠在借方) 
貸:銀行存款一美元戶(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買入外幣: 
借:銀行存款一美元戶(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財務費用(永遠在借方) 
貸:銀行存款一人民幣戶(銀行賣出價) 
 2、外幣購銷業務: 
借:資產類科目 
貸:應付帳款 (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或: 
借:應收帳款(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貸:主營業務收入等 
3、外幣借款業務: 
借:銀行存款一美元戶(發生時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貸:短期借款等 (發生時市場匯率或期初匯率) 
4、接受外幣資本投資:
契約明確資本約定匯率: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 (發生時市場匯率) 
 借或貸:資本公積(差額) 
貸:實收資本(契約約定匯率) 
契約沒有明確資本約定匯率: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 (發生時市場匯率) 
貸:實收資本 (發生時市場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