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考前輔導第七章個人所得稅法(6)

(6)兩個以上的納稅人共同取得同一項所得的計稅問題。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納稅人共同取得同一項所得的,可對每個人分得的收入分別減除費用,並計算各自應納的稅款。

(7)關於個人取得退職費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

1、退職費是指個人符合規定的退職條例並按該辦法規定的退職費標準所領取的退職費;

2、對退職人員一次取得較高退職費收入的,可視為其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並以原每月工資、薪金收入總額為標準,劃分為若干月份的工資、薪金收入後,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及稅額。但對劃分超過了6個月工資、薪金收入的,應按6個月平均劃分計算。個人取得全部退職費收入的應納稅額,應由其原僱主在支付退職費時負責代扣並於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個人退職後6個月內又再次任職、受僱的,對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退職費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僱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合併計算補繳個人所得稅。

(8)關於企業經營者試行年薪制後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

對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的方式計征,即企業經營者按月領取的基本收入,在減除800元費用後,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並預繳,年終領取效益收入後,合計其全年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再按12個月平均計算實際應納的稅款,其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額=[(全年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12-費用扣除標準)×稅率-速算扣除數]×12

(9)關於單位或個人為納稅人負擔稅款的計征辦法問題。

單位或個人為納稅人負擔個人所得稅款,應將納稅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其計算公式是:

1、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1-稅率)

2、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公式1中的稅率,是指不含稅所得按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公式2中的稅率,是指應納稅所得額按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10)關於僱主為其雇員負擔個人所得稅稅款計征問題。

1、僱主全額為其雇員負擔稅款的處理

對於僱主全額為其雇員負擔稅款的,直接按(9)中的辦法處理。

2僱主為其雇員負擔部分稅款的處理

僱主為其雇員定額負擔部分稅款的,應將雇員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後,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其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雇員取得的工資十僱主代雇員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僱主為其雇員負擔一定比例的工資應納稅款或者負擔一定比例的實際應納稅款的,其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未含僱主負擔的稅款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在按照1和2計算出應稅所得額後,再按其適用的稅率計算其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3、僱主為其負擔超過原居住國的稅款的稅務處理

將雇員取得的不含稅工資(扣除了原居住國稅額的工資),按(9)中規定的公式,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如果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小於按該雇員的實際工資收入(末扣除原居住國稅額的工資)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的,應按其雇員的實際工資收入所徵收個人所得稅。

(11)關於單位或個人為納稅人的勞務報酬所得代付稅款的計算公式問題。

1、不含稅收入額為3360元(即含稅收入額4000元)以下的: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800)÷(1-稅率)

2、不含稅收入額為3360元(即含稅收入額4000元)以上的: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1-20%)]

3、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