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知識要點歸納(二)

51、 風險評價是重大危險源控制的重要內容。 
52、 燃燒爆炸性危險物質可為7類:爆炸性物質、氣體燃燒性物質、液體、固體、自燃、遇水易燃、氧化性物質 
53、 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由以下組成: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管理、報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54、 我國重大危險源監控為4級。 
55、 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重大危險源巨觀監控信息網路,實施重大危險源的巨觀監控與管理。 
56、 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區縣一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 
57、 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搶救受害人員、迅速控制事態、消除危害後果恢復現場、查清事故原因評估危害程度。 
58、 事故應急救援的特點:不確定性、突發性、複雜性、後果影響易猝變激化放大。 
59、 事故應急管理包括預防、準備、回響和恢復4個階段。 
60、 準備階段:應急體系建立、有關部門和人員職責的落實、預案編制、應急隊伍建設、應急設備與物資準備維護、預案的演練、與外部應急力量的銜接 
61、 回響階段:報警與通報、人員疏散、急救與醫療、消防和工程搶險措施、信息收集與應急決策、外部求援。 
62、 恢復階段:事故發生後進行。首先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後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63、 應急體系由組織體制、動作機制、法制基礎和應急保障系統4部分組成。 
64、 組織體制:管理機構、功能部門、應急指揮、救援隊伍。 
65、 動作機制:統一指揮、分組回響、屬地為主、公眾動員。 
66、 法制基礎:法律(緊急狀態法)、規章(應急管理條例)、政府令、標準 
67、 保障系統: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經費財務 
68、 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應根據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事態發展趨勢和控制能力實行分級回響機制。回響級別通常分3級:一級緊急情況:利用所有部門一切資源;二級:兩或更多部門回響;三組:一個部門 
69、 應急回響程式:接警、回響級別確定、應急啟動、救援行動、應急恢復和應急結束。 
70、 現場指揮系統模組化結構由指揮、行動、策劃、後勤、資金/行政5個核心應急回響職能組成。 
71、 事故應急預案的作用:明確應急救援範圍和體系、有利於及時回響、成為各類突發重大事故應急基礎、超過應急能力便於與上級應急部門協調、利於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72、 應急預案可為3個層次: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預案(含單項預案——大型公眾聚集活動)。 
73、 預案基本結構1+4:一個基本預案加上應急功能設定、特殊風險管理、標準操作程式和支持附屬檔案。 
74、 一個完整的應急預案的檔案體系可包括預案、程式、指導書、記錄等,是一個4級檔案體系。 
75、 編制過程:成立編制小組-危險分析和應急能力評估-編制預案-評審與發布-實施 
76、 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後,還應確保預案的批准、實施和維護。  
77、 重大事故應急預案核心要素共6個一級要素: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回響、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78、 應急策劃包括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 
79、 應急準備包括:機構與職責、應急、教育訓練與演習、互助協定。 
80、 應急回響的核心功能和任務:接警與通知、指揮與控制、警報和緊急公告、通訊、事態監測與評估、警戒與治安、人群疏散與安置、醫療與衛生、公共關係、應急人員安全、消防和搶險、泄漏物控制。 
81、 預案演練的類型: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 
82、 桌面演練:按預案及標準工作程式,討論緊急情況時採取行動。僅限於有限的應急回響和內部協調。事後口頭評論形式收集參演人員建議,並提交簡短的書面報告。 
83、 功能演練:針對某項應急回響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回響行動。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回響能力。事後除口頭評論外,還應向地方提交有關演練活動的書面匯報,提出改進建議。 
84、 全面演練: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回響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事後除口頭評論、書面匯報外,還應提交正式的書面報告。 
85、 應急演練的參與人員共5類:參演人員、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觀摩人員。 
86、 建立應急演練策劃小組是成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工作的關鍵。參演人員不得參加策劃小組,更不能參與演練方案的設計。 
87、 綜合性應急演練過程可劃分為:準備、實施、總結3階段。 
88、 演練結果評價:不足項、整改項、改進項。 
89、 不足項:應急準備缺陷、可能導致事件發生時不能確保組織體系有能力採取合理應對措施保證公眾安全健康。應在規定時間內予以糾正。 
90、 整改項:應急準備缺陷、單獨不可能造成影響。在下次演練前予以糾正。 
91、 改進項:應急準備過程上應予改善的問題。不會對人員安全與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視情況予以改進,不必一定要求糾正。 
92、 職業危害因素分類:按來源分為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生產環境;按性質分為環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與職業有關的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93、 職業性危害因素:在生產過程中、勞動過程中、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從業人員健康的因素。 
94、 法定職業病共10類115種。10類:塵肺、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化學因素所致職業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腫瘤、其他職業病。 
95、 生產過程中生產或使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 
96、 非電離輻射:射頻輻射、紅外線、紫外線、雷射。電離輻射:x線 
97、 白內障:紅外線;電光性眼炎:紫外線;白血病:電離輻射。 
98、 異常氣象條件:高溫作業、高溫強熱輻射、高溫高濕;其他異常氣象條件指低溫作業、低氣壓作業等。 
99、 成年婦女禁忌參加連續負重,禁忌每次負重超過20kg,間斷負重超過25kg。 
100、 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iv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