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知識考試要點:第六章職業危害管理

第一節 職業病危害因素與職業病

□70、職業危害因素的來源、分類:

(1)職業性危害因素:在生產過程、勞動過程、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勞動者健康的因素。

(2)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分為三類:

一是與生產過程中有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

二是與勞動過程有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

三是與作業環境有關職業性危害因素。

□71、職業病的概念與分類:

(1)職業病的概念:由職業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稱為職業病。(共10大類,115種職業病)

(2)職業性危害因素及其所引起的職業病:

1)生產性粉塵與塵肺;(法定塵肺有13種)

2)工業毒物與職業中毒;(職業中毒有56種)

3)物理性職業危害因素及所致職業病;

①噪聲(空氣動力噪聲、機械性噪聲、電磁性噪聲)與噪聲聾

②振動與振動病(全身振動與局部振動)

③電磁輻射及所致的職業病

a.非電離輻射:射頻輻射、紅外線、紫外線、雷射;

b.電離輻射:α、β等帶電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帶電粒子的輻射。

④異常氣象條件及有關的職業病(中暑、減壓病、高原病)

a.高溫作業:高溫強熱輻射作業、高溫高濕作業;

b.其他異常氣象條件作業:低溫作業、高氣壓作業、低氣壓作業。

4)職業性致癌因素和職業病;

 ①職業性致癌物:確認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潛在致癌物;

②職業癌:石棉、聯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爐逸散物、鉻酸鹽等8種致癌物所致癌症。

5)職業性傳染病:炭疽、森林腦炎、布氏桿菌病。

6)其他列入職業病目錄的職業性疾病:職業性皮膚病、化學性眼部灼傷、鉻鼻病、牙酸蝕症、金屬煙塵熱、職業性哮喘、職業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棉塵病、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第二節 職業危害評價與管理

(1)職業危害評價的依據:

1)毒理學資料;

2)流行病學資料;

3)接觸水平資料。

(2)職業病危害項目分類:

1)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以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發病狀況、慢性中毒患病狀況、慢性中毒後果、致癌性、最高容許濃度6項指標為基礎。

2)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分級:分級指標有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矽含量、工人接觸時間肺總通氣量、粉塵濃度超標倍數。

3)高溫作業分級:分為4級,級別越高表示強度越大。

(3)職業健康監護:1)職業健康檢查;2)健康監護檔案;3)健康監護資料分析。

第三節 職業危害治理技術

□72、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控制措施:

▲73、工業毒物、物理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及控制措施:

(1)工業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1)密閉、通風排毒系統;2)局部排氣罩;3)排出氣體的淨化;4)個體防護。

(2)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1)  噪聲、振動的控制措施:

一是消除或降低噪聲、振動源;

二是消除減少噪聲、振動的傳播;

三是加強個人防護。

2)  電離輻射的防護:

一是外防護三原則:時間防護、距離防護、禁止防護。

二是內照射防護: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個人防護。

3)非電離輻射的控制與防護。

4)防暑降溫措施:隔熱、通風、個體防護。

(3 )工廠防塵措施:濕式作業防塵;密閉、通風除塵。

★74、粉塵的檢測及控制措施:

(1)工廠防塵措施:1)濕式作業防塵;2)密閉、通風、除塵系統。

(2)礦山防塵措施:

1)井下防塵:以濕式作業,加強通風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防塵。

2)露天礦防塵:控制主要發塵源;司機室防塵;運輸過程防塵。

(3)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衛生標準: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gbz 2-2002)中列出47種粉塵的容許濃度。我國的粉塵容許濃度已由mac(最高容許濃度)改為pc-twa(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