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價師筆記:土地管理概述第一章

 
第二節土地資源構成及特點 
一、土地資源構成及分布:我國陸地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的6.4%,世界第三位。 
(一)按地形特徵分類:①平原: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2%,三大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②高原:26%,四大高原:內蒙古、雲貴、黃土、青藏。③山地:33%。④盆地:19%,四大盆地:四川、準葛爾、塔里木、柴達木。⑤丘陵:10%,四大丘陵:山東、江南、閩浙、兩廣。 
(二)按土地用途分類:①耕地:130萬平方公里,14%,世界耕地面積 的10%不到。②園地;③林地;④牧草地;⑤居民點、工礦用地;⑥交通;⑦水域;⑧未利用地。 
二、我國土地資源特點:①土地面積絕對數量大,相對數量小;②後備土地資源有限;③土地類型多樣,山地多於平地;④農地分布不均勻;⑤森林覆蓋率低;⑥土地質量較差;⑦水土資源不平衡。 
第三節土地管理的內涵與原則 
一、(一)土地管理:國家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為維護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係、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而進行的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綜合性活動。本質:國家對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土地管理的基礎:地籍管理。 
(二)土地管理具有兩重性:自然、社會屬性。 
1、土地管理的主體:各級政府的土地主管部門、公務員。從享有、具體行使行政權力的角度分為:①政府;②土地行政主管機關;③行政首長;④公務員。 
2、土地管理的對象:土地保護、開發利用活動中的社會公共事務。自然載體:土地,社會載體:社會組織、個人,分五類:①~④經濟;社會;新聞;科教文衛組織;⑤公民。 
三、我國土地管理的職能:通過行政法規、法規性檔案對土地管理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設定標準,使主體能夠在法定的職權範圍內,實施各項土地管理活動。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則:整體、責任、法制、協調;利益、效率、民主化。 
土地管理的總目標: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四節土地制度與政策 
土地政策的基礎: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具體體現:土地政策。 
一、(一)土地制度: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土地關係的總稱,是一個國家人地關係的法定結合形式。
包括:①土地所有制:人們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擁有土地的經濟形式。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關係的基礎。土地所有制的法律體現形式——土地所有權。土地所有制是社會制度的根本制度之一。②土地使用制:對土地使用的程式、形式、條件的規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③土地管理制:國家對全國或某一區域的土地,在巨觀上進行監督、管理、調控的機制、制度、手段的綜合。實施單位:中央、各級地方政府。 
(二)我國現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分為:①全民所有制,具體採取的是國家所有制的形式。②集體所有制,具體採取的是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制的形式。 
集體所有的土地:農村、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 
國家所有的土地:城市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灘涂等自然資源(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 
農村中的國有土地還有:①名勝古蹟、自然保護區等特殊土地(不包括區內集體所有的土地);②③國家、國營農林漁場撥給國家機關、部隊、學校、非農業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土地;④國家撥給農村集體、個人使用的國有土地。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其經營、管理單位: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其經營、管理單位:村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小組;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其經營、管理單位: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現行土地使用制的基本格局:①現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的情況下,國家可採用拍賣、招標、協定的方式將土地的使用權有償、有限期地出讓;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年限內可以將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出租、抵押、用於其他經濟活動,其合法權益受國家法律保護;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連同地上的建築物由政府無償收回;需要繼續使用的可以申請續期,申請批准後,期限可以延長,同時按當時市場行情補交出讓金;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依照法律程式提前收回,並根據已經使用的年限,開發、利用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②現行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牧漁業生產,承包經營期限為30年。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的調整,必須經村民會議2 / 3 以上成員或者2 / 3 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縣級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2 / 3 以上成員或者2 / 3 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