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內部審計報告文書應明確的幾個問題

 一、內部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應該是內部審計機構。《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四條“內部審計機構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明確了內部審計工作是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或權力機構(如董事會、監事會及其屬下的審計委員會等)來領導的,目的在於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從而為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有些內部審計人員以此為依據來推斷審計報告的收件人就是本單位內部審計的領導者,其實並不合適。對於這一點,《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沒有具體的規定,但通過對該準則第二條“審計報告,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計畫對被審計單位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後,就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書面檔案”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審計報告的編制主體就是內部審計人員;該準則第十三條“審計報告經過必要的修改後,應連同被審計單位的反饋意見及時送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覆核”,強調了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對審計報告的覆核職責。如果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是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者,由審計組直接向單位負責人或權力機構匯報審計結果,審計報告未經審計機構覆核和審定,既忽視了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地位,又忽略了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導致較高的審計風險。筆者認為,作為審計機構的內部文書,審計報告是審計組向內部審計機構報告審計結果、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的載體,它在內部審計機構之外不具有證明效力和結論效力;只有經過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覆核、審計業務會議審定後,審計報告才能作為內部審計機構做出審計結論的依據。因此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應該是最終做出審計結論的內部審計機構。
二、內部審計報告的落款應該是審計組。對於這個問題,《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也沒有具體的規定。但對該準則第十一條“審計項目負責人應在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後,編制審計報告,並向被審計單位徵求反饋意見”、第十二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報告持有異議的,審計項目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應進行研究、核實,必要時應修改審計報告”分析來看,該準則認可以下事實:審計報告的編制人是審計項目的負責人;向被審計單位徵求意見的主持人是審計項目的負責人;根據被審計單位意見對審計報告中不準確部分進行研究、核實、修改的是審計項目的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因此筆者認為,審計報告的落款就應該是審計項目負責人領導的、共同實施該項審計工作的審計組。同時,從行文角度講,審計報告是上行文,是下級用來向上級報告具體審計項目審計結果的書面檔案。既然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是內部審計機構,落款自然也應該是審計組。
三、內部審計機構不應向被審計單位提交審計報告,而是出具審計意見書。《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第十一條“審計項目負責人應在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後,編制審計報告,並向被審計單位徵求反饋意見”的規定與內部審計實務是相吻合的。但該準則第十四條“內部審計機構應將審計報告提交被審計單位和組織適當管理層”與內部審計實務並不相符。如前所述,審計報告是內部審計文書,是審計組在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後,向內部審計機構匯報審計結果的載體,對外不具有結論效力和證明效力。由內部審計機構向被審計單位提交審計報告,一是不符合行文規定,因為內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沒有從屬關係,審計組與被審計單位也沒有從屬關係,不存在報告與否的問題;二是審計組審計報告 (徵求意見稿)已經徵求過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再由內部審計機構提交被審計單位也有重複之嫌。
實際上,在內部審計實務中,審計報告經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覆核,並經審計業務會議審定後,其內容作為出具審計結論性文書的依據,由內部審計機構向被審計單位出具審計意見書,表述內部審計機構的最終審計結論。審計意見書是對審計報告的簡要概括,是加蓋內部審計機構印章的書面檔案,具有結論效力和證明效力。除此之外,如果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或內部控制存在嚴重問題需要糾正或者存在其他問題需要審計處理處罰時,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另外向被審計單位出具同樣是加蓋內部審計機構印章的審計決定書,督促被審計單位採取整改措施。
四、內部審計機構不應向單位負責人或權力機構提交審計報告,而是提交審計結果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如前所述,《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第十四條“內部審計機構應將審計報告提交被審計單位和組織適當管理層”與內部審計實務並不相符。內部審計機構提交作為內部審計文書的審計報告向組織適當管理層報告工作,擴大了審計報告的使用範圍,忽視了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地位。實際上,內部審計機構提交的書面檔案應該是審計結果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